纳兰惊梦/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对于小时候的纳兰而言,外婆桥却不是唱句儿童就能到达的地方。地处湘西的外婆家实在太远了,至少要两天一夜的火车才能达到那座偏远的县城。遥远,如同外婆家的辣椒一样,在纳兰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便的交通,也给县城留下了贫困的注脚。近些年,母亲回老家的次数却是频繁起来,贯通的高铁让她可以只用八个小时就回到养育她长大的土地上。每次回老家小聚后,她总会拉着我说着家乡的变化:高速公路串联起了十里八乡,县城里修起了宽阔平整的广场,游客也多了起来……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毫无疑问都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大地颂歌》所以当纳兰在湖南卫视看到由谷智鑫、何炅、张凯丽、万茜领衔主演,全面反映湖南精准扶贫历程为题材的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时,所感受到的触动是无以言表的。或许对于许多人而言,扶贫脱贫不过是新闻播放里屡屡闪过的一串数字,幸运的他们并不能从这些数字里感知到精准扶贫的不易,也无法亲身体会到那些千百年忍受着贫困的乡亲们在脱贫摘帽时的激动与欢欣。有道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固然无法亲自体验那些贫困,却能在这部舞台剧的方寸天地里,触及到精准扶贫这项事业里一位位人物的滚烫温度,一个个故事里的动人情感。《大地颂歌》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大地颂歌》亦是如此扶贫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难在精准,成败之举还是在于精准。《大地颂歌》便是将故事“精准”聚焦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典型故事:十八洞的年轻人不愿再受穷,结伴外出务工谋生计,只能留下老幼留守,忍受着亲情隔离;留守的孩子在原本应该上学的年纪,却过早承担着养家的重担;习惯了领着扶贫款过日子的贫苦户,似乎早没了改变命运的斗志;就连外乡的姑娘也不愿意正眼看十八洞的小伙。《大地颂歌》这样的景象或许是许多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都难以想象的,但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如此贫困的现实,却真实地存在于十八洞乡,存在许多贫困地区:因为没有产业,百姓只能靠天吃饭;交通不便利,除了两条腿基本没有其他的交通工具。《大地颂歌》《大地颂歌》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扶贫故事,扶贫干部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质朴真实的对白,脱胎于现实的故事,在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编排下,《大地颂歌》将扶贫干部龙书记,十八洞村民田二毛、施满金、小雅一家人、扶贫英雄黄诗燕的妻子彭建兰、王新法的女儿王婷都有血有肉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虽然,这些故事或许只能算是扶贫这项伟大工程里的一粟,却让人感受到重于千钧的力量;虽然,这些艺术加工都只是将个人经历的再述,却让观众读出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壮阔!除了震撼人心与酣畅淋漓,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形容词来描述看完这部舞台剧后的心情,特别是人物原型的出现,当这些为扶贫事业挥洒自己青春与热血的普通人出现在观众眼前时,又怎叫人能够不泪目呢?《大地颂歌》精准扶贫胜在“真情”动人,《大地颂歌》亦是如此精准扶贫不是“发红包”,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到底,扶贫终究是一项技术治理和情感治理相结合的工作。不掏真心,不讲真情,就注定只能被扶贫对象当成走马观花的过客。就像《大地颂歌》里,谷智鑫饰演的龙书记一开始不被信任是同样的道理。《大地颂歌》对于村民的质疑,龙书记用亲手画押的承诺书,以及投入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的真情作为回应:拿出自己筹备婚礼的钱垫付设备款,为留守老人治病,帮忙孩子重回课堂,盖校舍,造楼房,甚至还操心起脱单大事。当他在这些工作里切切实实投入了真感情,就必然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回应。谁的心中没有一杆秤,工作做的实不实,付出的情真不真,大伙都掂量地明明白白。只有扶贫干部把自己真正变成扶贫对象的“自己人”,才能够换来理想的结果。融入乡土文化的“根”与“魂”,实际上是扶贫工作的另一个侧面。剧中的龙书记,正是万千扶贫干部的缩影,正因为有着以他们为代表的扶贫干部,带着乡亲们在挫折和阻碍面前迎难而上,才会收获脱贫攻坚的胜果。《大地颂歌》不得不说,包括谷智鑫、张凯丽、万茜等几位实力演员的加盟,不仅使得《大地颂歌》获得了额外的
天翻地覆慨而慷大地颂歌方寸舞台演绎
发布时间:2024/8/28 12:01:38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