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体检高峰期,医院的体检中心,迎来了体检旺季。好不容易完成了人山人海的体检,可拿着自己的体检报告,很多体检者不禁浑身冒冷汗:比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胸部结节等,这些异常的体检结果是什么意思呢?是癌变前兆吗?如何进行管理……
针对市民普遍关心的问题,专家表示,人们应注重对各种结节等异常体检结果进行管理,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各种癌症。
体检现状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异常紧张日前,江北32岁的韩女士抽空请了半天假,拿着单位半年前发医院去体检。做B超时,检查医生一句“你以前甲状腺有结节没?”,让她非常紧张,并反问道:“我甲状腺有结节吗?”可医生迟疑了,然后说,“到时看医生给出的结论嘛”。
两天后,韩女士医院寄来的体检报告,小结第二条写着“左侧甲状腺结节,建议定期复查。”紧张的韩女士又赶紧往后面翻体检报告,却只找到做的相关甲状腺B超单,上面写着“左侧见低回声区,约2mmx1.5mm,边界清晰,右侧甲状腺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为什么医生要求定期复查?是不是结节今后有可能癌变?一想到这些,韩女士不禁浑身冒冷汗,并在网上查阅相关知识,想在第一时间知道答案。
大多数体检者看不懂体检报告单当拿到体检报告,看着异常体检结果,有的人是异常紧张,有的人却是一脸茫然,表示看不懂体检报告单。
“医生,我的体检报告上说我有乳腺结节,这是什么意思?乳腺结节就是增生吗?”日前,记者在重医附二院体检中心采访时看到渝北的方女士,正拿着体检报告去咨询体检医生。
“我体检出有胸部结节,体检报告只建议定期检查,没让住院治疗,这是不是可以不用管它?”江北陈先生在上周的体检中也查出有3毫米的胸部结节,但他表现得很轻松,觉得只要不是癌症,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我每天可能要接诊二三十个来咨询体检异常结果的体检者,有时还会专门到体检者的单位去做集体解读。”张海燕主任告诉记者。医院随机询问了一些患者,大多数市民表示他们看不懂体检报告。
专家解读定期复查是帮助判断是否需进一步检查
“现在很多体检者只注重体检,不注重体检结果的管理,并表现出一些错误的管理方式的反应。”张海燕主任告诉记者,比如看到有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胸部结节等时,第一种反应就是,即便医生给出了3个月或半年等要随访的建议,但有些人认为只要不是癌症,没有要求住院治疗,就可以不管。第二种反应就是,看到有结节就非常恐慌,认为自己患了大病。
张海燕主任解释,结节只是影像学上的一个描述性名词,指的是病灶的存在,但结节必须通过进一步检查,或者定期复查才能确定良性或恶性。因此,一旦体检查出有结节,体检者听的最多的处理方法是“定期复查”。
高发的甲状腺结节对照分级即知怎么管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逐渐熟悉甲状腺结节这个名词,但很多患者是从体检报告中得知的,就像案例中的韩女士一样。”张海燕主任举例说,重庆某单位人左右的职工体检,一次查出的甲状腺结节患者竟然有多个。
标准做法是按影像征像和经验分类
医院的要求和规范不一样,体检医生会根据自己的习惯给出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结节等结论。可没有医学知识的体检者看到异常体检结果后,根本不知这是什么意思,更不知如何根据体检结果来管理疾病。
“其实,最正规、标准医院所做的一样,即医生按照影像征像和经验进行分类。”张海燕主任介绍说,比如是甲状腺方面的检查,就按TI-RADS进行0~6类的分类。
甲状腺结节按TI-RADS分0~6类
0类:临床疑似病例超声无异常所见,需要追加其他检查。
1类:正常(阴性),超声显示腺体大小,回声正常,无结节、无囊肿或钙化。
2类:良性情况(恶性肿瘤风险为0%),均需要临床6个月~1年随访。
3类:可能良性结节(恶性肿瘤风险5%),需要结合临床3个月~6个月随访。
4类:可疑恶性结节(恶性可能5-80%),需要进一步针吸等穿刺病理诊断。
4a:恶性可能约5%~10%;
4b:恶性可能约10%~45%;
4c:恶性可能约45%~80%。
5类:可能恶性结节(癌Ca可能性最大,恶性可能80%),针吸等穿刺或直接手术获取病理诊断。
6类:活检证实的恶性结节(确诊为Ca)。
张海燕主任说,有了这个分类,体检者可能就能明白下一步该怎么办。比如体检报告的结论是2类,体检者就只需6个月~1年随访;如果是5类,就表示恶性的可能性较大,建议尽快明确诊断手术治疗。
混乱的乳腺结节弄清分类一目了然
乳腺增生、乳腺囊肿、乳腺纤维瘤等,医院体检中心给出的体检结论,很多女性体检者会存在疑惑:为什么去年体检医生说是乳腺增生,医院,医生说是结节呢?这表示病情是好转了还是恶化了?
乳腺结节是囊肿、腺瘤的统称
对此,张海燕主任表示,乳腺结节包括乳腺增生纤维化的结节,乳腺囊肿、纤维腺瘤及一些早期乳腺癌的病变等。同样一个乳腺囊肿,囊壁有规则、不规则之分,囊液有混浊、血性、油性之分等,医生虽可凭经验大致判断出很多结节的性质,对部分结节的判断甚至能达到很高的准确性,如乳腺增生。
但既然是经验判断,“失误几率”也是必然存在的。而且,到底是什么性质,还需要进一步检查诊断。因此,最标准、正规的体检报告就是体检医生给出统一按照乳腺BI-RADS进行0~6类的分类结论。
乳腺结节按BI-RADS分0~6类
0类:不能全面评价病变,需要其他影像学检查评价。
1类:阴性征象,1年复查。
2类:考虑良性改变,建议定期随访(6~12月一次)。
3类:良性疾病可能,但需要缩短随访周期(如3~6个月一次),这一级恶性的比例小于2%。
4类:考虑恶性病变可能(2%~95%),需组织活检,进一步明确。
4a:3%~8%的恶性可能,在取得良性的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结果后需随访6个月;
4b:中等拟似恶性病变,9%~49%恶性可能;
4c:50-94%恶性可能,尚不代表5级的典型恶性特征。
5类:高度怀疑为恶性病变(几乎认定为恶性疾病,>95%),需要手术切除活检。
6类:已经由病理证实为恶性病变。
张海燕主任说,有了这个分级结论,体检者再结合自己病史、体征等情况,就能明白自己的乳腺到底是怎样一个状况,接下来该如何管理自己的身体。
复杂的肺部结节不必谈之“色变”
再来细看肺部结节,很多体检者几乎是谈之色变。“其实,不用这么恐慌,体检者只需细看体检报告结论或咨询体检医生,就可明确下一步该怎么办。”张海燕主任指出。
1
肺内实性结节主要分两类
肺结节虽很复杂,但肺内实性结节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良性结节或钙化性结节,一类是性质不确定的结节。对于性质不确定的结节,又包括小于5毫米,大于10毫米,5~9毫米3种不同情况的结节。
张海燕主任介绍说,一般而言,如果结节小于5毫米,只需要每年复查低剂量CT即可。如果结节大于10毫米,又有3种处理方式:一是直接做活检,并进行临床干预。二是可以选择做PET-CT检查。如果是阳性,需要活检治疗,并进行临床干预;如果是阴性、不能确定性质,建议3个月后复查,若发现增大,建议活检进行临床干预;若没有变化,建议每年继续复查。三是可以选择抗炎治疗一个月后再复查CT,并根据结节完全吸收、部分吸收、未吸收3种情况,来进行处理。如果结节在5~9毫米,可3个月后复查,如果未增大,可每年复查;如果发现增大,就需要活检进行临床干预。
2
非实性结节管理方式又不同
当然,肺内结节还有非实性的。对于非实性结节,建议按照肺亚实性结节影像处理专家共识进行管理,即:
1.考虑恶性的GGN(磨玻璃样密度增高结节),尽早手术切除。
2.考虑良性的GGN,建议3个月后复查。
3.孤立的直径小于等于5毫米的pGGN(混合磨玻璃样密度增高结节),2年后随访没有变化,4年随访。
4.孤立的直径大于5毫米的pGGN,发现病变后3个月进行CT复查,如果没有变化,每年坚持随访。
5.孤立的mGGN(纯磨玻璃样密度增高结节),3个月后复查至病灶消失。
6.多发、直径小于等于5毫米、边界清楚的pGGN,6个月复查。
7.多发pGGN,至少一个病变直径大于5毫米。
“临床中发现的肺部小结节,良性小结节远较恶性小结节为多见。而且,万一被确诊或高度怀疑是恶性,也不必过于恐慌,可以进行手术切除,而且预后也很好。”张海燕主任表示,提倡对异常体检结果进行管理的目的,就是早发现早治疗各种癌症。
专家提醒个别指标异常不一定代表有病此外,重庆医院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张献全教授还谈到一种现象,很多人在看到体检报告上的某项数据超出或低于正常值的范围时;或一次检查异常,就认为自己患了癌。
其实,体检报告上的某些指标超过或者低于正常值,只能提示体内某方面有些异常,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及本人病史,才能有最终结论,不能光靠一两个指标来确诊。如肿瘤标志物,癌症、良性瘤和炎症,甚至妊娠都会使某些标志物升高,而临床上确诊的一些肿瘤标志物可以正常,说明标志物只能作为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临床的诊断不能仅仅依靠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结果来确定。因此发现肿瘤方面的一些异常,建议请肿瘤专家给予详细解读。
保存每年体检报告进行对比参考在体检结束后,一些体检者看到自己的各项指标都没有超出正常范围,就习惯性把体检表扔在一边,再也不加理会。张献全主任提醒说,其实,即使每年体检都没问题,也应该把以前的体检报告保存起来,作为对比参考。最好能够把前几年的体检报告单当做私人健康档案存档归类,并把重要身体数据制成表格,密切追踪,方便及时提醒自己。这样可以提前预知未来5~10年内患某种慢性病的几率。
处于临界值的指标应进行必要的干预“同时,不可忽视医生提出的各种干预、预防和治疗措施,包括饮食、营养、锻炼、作息、药物等。”张献全主任说,对于一些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的准病人不一定需要服药治疗,但饮食结构的调整、运动量的增加都是必要的。
戳原文,订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