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顺与长生》出版后,医院推氧气瓶工人的身份被大众传媒不断强调。固然,普通工人写出一部审美上经得起专业考量的长篇小说是一个新闻事件,但文学研究可能更关心的是,这一部专业读者说好、普通读者感动的小说,究竟为我们时代的文学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毛建军曾说过:“当我在纸上写下第一句‘那一年,美顺16岁’时,我眼泪就下来了。”小说《美顺与长生》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美顺传”。而且,毋庸讳言的是,毛建军和他的妻子张华的“私人生活”是这部小说最初生长的芯子——情感和精神的核。但不能据此将《美顺与长生》看作一部自叙传,小说其实是为张华和与张华命运相同的人而写,这使得这部小说有着它无穷的远方和人们,有着当下小说所匮乏的与同时代人之间的共同命运感。
爱、尊重、休戚与共是《美顺与长生》的内核,这使得这部小说即使是在大的世情小说谱系中,也可以占有一席之地。它对世俗人情的表现不是旁观者的谛视,甚至不是理解和同情,而是活在焉、写在焉。所以有人说,《美顺与长生》是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
如何理解“从生活中生长出来”?世情文学的一个庞大分支已经转移到影视和网络中的家庭剧上,在这种情况下,世情小说的意义和存在的空间在哪里?《美顺与长生》给出了答案。小说中故事通“俗”,但却不缩身家庭关系连环矛盾冲突下的近身肉搏。热门家庭剧热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