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三期过后,四位导师境遇差别极大。李荣浩和梁静茹门庭若市,李克勤精准出击,但反观廖昌永却门庭冷清,略显尴尬。廖昌永本身就是男中音歌唱家,其擅长的范围与流行音乐领域相去甚远。却要来《中国好声音》当导师,这结果可想而知。
这在节目中是有迹可循的。许多学员都是望而却步,不太敢选择这位学院派的歌唱家当导师。在第三期中,前五位选手登场,廖昌永都转身了,且都选择了他,这里仿佛是专为廖导师设计的剧本。其目的就是推进流程,化解他前两期的尴尬。不然别的导师都进入了满员抢位赛,只有他的战队迟迟不满员,显得太过萧条冷清,难免会惹来非议。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好声音》本质就是歌唱比赛,廖昌永身为上海音乐学院院长,音乐教学能力更系统,更权威,为什么参赛学员更愿意选择其他三位导师呢?从三个方面可以论证,即音乐受众性、音乐审美和选曲、人气。
首先,音乐受众性。廖昌永虽然比其他三位导师成就更高,但其擅长的领域和《中国好声音》的理念和侧重点具有一定的偏差性。因此学员们更愿意选择其他三位领域比较契合的导师。
李荣浩重点主创作,更喜欢原创歌手,就像上一季的王靖雯。因此唱得好的,原创能力较突出的更愿意选李荣浩。李克勤和梁静茹则是主唱将,但更擅长情歌的选梁静茹更合适。
而廖昌永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长,其教学能力更系统,更权威,这一点更有利于野生音乐人建立音乐体系。但这意味选曲和音乐审美更具艺术性,和主打的流行音乐不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众性也范围不广。因此论音乐系统性,还是廖昌永更强。但论音乐受众性还是这三位导师更胜一筹。
其次,音乐审美和选曲。这个可以参考上一季的陈文非,总决赛现场,陈文非选择了《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和《BesameMucho》这两首歌曲,前者是和导师廖昌永合唱曲目,是一首内蒙古民歌。后者是一首西班牙语歌曲。两首歌曲虽艺术性极高,但在竞技舞台上并不适用,更不适合陈文非。从赛后陈文非的热门歌曲《孤独颂歌》可以看出,她更适合流行歌曲。
而且总决赛现场廖昌永也说过:“永远把艺术放在第一位,把名次放在第二位”。可见廖昌永是《中国好声音》历届导师中的一股清流。因此有了陈文非这个前车之鉴,这一季大部分的学员不敢轻易冒险选择廖昌永,除非是那种和他同频的,就像这一季同属学院派的范本桐。
再次,廖昌永人气并不高。而廖昌永虽在自己的领域很强,但在盛行流行音乐的当下,乃至整个内娱,本质上是冷门的,因此人气并不高。但众所周知,《中国好声音》中导师的人气也是学员取胜的一个重要指标。人气代表着话题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