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第一中学自年8月起开办新疆高中班,现有来自新疆11个民族名学生。近年来,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实施“红船石榴籽”工程,注重培根铸魂,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族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亲如一家。先后将多位民族学生送入高校,其中近三分之一已踏上工作岗位。年学校获评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培育单位。在海宁市承办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进会暨城市民族工作培训班、全省内地民族班“颂歌献给党”文艺展演活动中,都作为现场观摩点接待全省各地与会人员交流学习。
主要做法
一、在“引”字上下功夫,开启精神力量“新引擎”。深入实施“红船石榴籽”工程,弘扬“红船精神”,设立“红色根脉”学习日,将民族团结教育春风化雨滋润学生。优化民族团结课程设置,推行“”德育工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营造浓厚的团结氛围。建设民族团结教育馆、“石榴籽”广场、“雪莲花”课堂,将民族团结融入教学环境。组建学生国旗队每周举行升旗仪式,组织学习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喀喇昆仑英雄先进事迹,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沙家浜革命教育基地,不断增强民族学生责任担当、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
二、在“育”字上下功夫,赋予团结向上“新动能”。积极探索民族班教育管理新模式,做亮“张爸爸幸福工作室”品牌,组建“辅导员+老师+心理专家”团队,用“三导三心”工作法打好亲情融入牌。开启“雪莲向阳”培养计划,组建“融光”合唱团、朗诵队,开展“新疆好舞蹈”“最动人的乐器”等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与校园教育相融合。支持学生自办“雪莲之影”电视台、“雪莲之声”广播站、《潮乡雪莲》编辑部,展示民族地域文化,宣传团结互助动人事迹。
三、在“融”字上下功夫,探索民族团结“新路径”。每年暑假组织返疆学子投身“金种子宣讲工程”,向亲友宣传民族政策,讲好团结故事。鼓励学生参加“心香莲”民族团结推进行动,与海宁市博物馆、天通股份公司等多家单位签约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校地协同社会实践。开展“我在海宁有个家”系列活动,以圆梦“微心愿”“民族同春”等项目为纽带,推动海宁市民、本地家庭与民族学生结对交流、增进感情。启动“候鸟归来”计划,鼓励毕业生积极回海宁创新创业,组织在校师生与毕业生共同编排诗朗诵“我是祖国的金色种子”参加全省民族班“颂歌献给党”文艺展演,受到广泛好评。
成效与反响
民族工作得到各界更加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专题调研民族班办学工作,要求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全市发展大局,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0万元支持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市卫建局为民族学生就医开辟“绿色通道”,19家企事业单位签约成为民族团结社会实践基地。
项目品牌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张爸爸幸福工作室”每年开展谈心2.5万人次,受到民族学生普遍欢迎。“金种子宣讲工程”覆盖至新疆多个村,受众累计1.58万人。民族团结从校内走向校外,每年学生参与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社会实践余人次
民族团结牢牢扎根学生心底。十年来培养千名学子进入高等学府深造,高考升学率超90%,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人才支撑。在新疆和田洛浦县第四中学、塔城边境管理支队、医院、重庆医科大学等地,毕业生纷纷用书信、视频方式表达对“第二故乡”海宁的感恩之情,他们坚定青春信仰,勇担家国责任,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经验与启示
红色精神铸就民族团结之魂。坚持以“红船精神”为引领,继承发扬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办好民族班,创新工作机制,加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长效纵深推进,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不断彰显,民族团结软实力大幅提升。
暖心育人夯实民族团结之基。聚焦民族学生需求,以暖心育人理念,做好学业辅导、思想解惑、生活解困“三篇文章”,实现教育环境和社会实践“双引导、双优化”。民族学生安心学习生活,在学期间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开拓眼界,与市民亲如一家,共筑城市美好未来。
多元赋能激发民族团结动力。立足聚资源、谋合作、促融合,努力打造与民族团结进步实践基地、支持单位、结对家庭、跨区域单位的协同合作示范,不断拓展民族团结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树立“同心共建”理念,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汇聚多元力量。
供稿:省民宗委民族二处、嘉兴市民宗局
原标题:《海宁一中:深入实施“红船石榴籽”工程探索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