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腹征、腹症和腹证,是通过循、扪、按、推之腹诊手法得出的,有关内容在《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中有大量记载,后世医家亦有继承和发扬,在他们撰写各种医籍中亦有诸多描述,说明中医学的腹诊自古就已用于临床。日本史学家富士川游所著《日本医学史》也印证了中国古医学已有腹诊术,书中“中医诊科”记述:“按腹之法,观察疾病,最为重要者……中国医籍中有《上古黄帝》《岐伯经》《按腹十卷》等腹诊书籍,均已佚,未传于后世”。这些古籍腹诊之佚,非常可惜。
据有关文献考证,中医学腹诊法始于《内经》《难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宋以前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医者以手直接触摸腹部,尤其对女性,似有失节之弊,致使腹诊难以提倡和实施,使其逐渐萎缩,未能发扬光大。据文献记载,清末民初有学者重新整理腹诊有关资料,如清末年张振鋆完稿之《厘正按摩要术》和年俞根初之《通俗伤寒论》重新提倡腹诊,书中列有专门论述腹诊之证治和临证应用之条目。“腹诊”一词,在古医籍中未曾出现,直至年清·俞根初著《通俗伤寒论》第一次出现腹诊法之阐述,书中以胸、膈、大腹、脐划分脏腑位置;提出切诊先按胸膈、胁肋,次按腹满、虚里、脐间等。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在《内经》和《难经》诊胸腹症状论述的基础上,采用六经辨“伤寒”与脏腑辨“杂病”的辨证方法,创造性地发挥和发展了腹诊学,并将其应用临证,籍以指导临证诊断和治疗。综合考证,《伤寒杂病论》之腹诊、腹证,大致有:(1)诊胸胁:胸胁苦满,胁下硬痛……;(2)诊心下:心下痞、心下痞硬……;(3)诊腹:腹满、腹微满、呕而不能饮食、腹中空、上冲皮起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4)诊腹水:肝水,其腹大,不能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出,小便续通……;(5)诊积聚:积者,脏病也,
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6)诊少腹:少腹里急、少腹满……;(7)诊脐:脐凹、脐凸……。
1腹诊与腹证的概念
1.1腹诊
腹诊乃指医者应用按、摸、扪、循、寻、揣、推、探等手法,对胸腹部临证出现的各种症候进行判断,腹诊属于切诊的一个内容,即腹诊法,从而直接参与指导临证施治。腹诊的临证意义体现在诊断疾病,分析病证、病情、病位,推测预后等方面。腹诊是具有自身特点的另一诊断疾病的方法,藉以补充四诊之不及。
1.2腹证
腹证乃指医者通过腹部的癥象和症状,综合其发生的病因和病机,由医者经过腹诊之后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癥结之处,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势等多个方面,是脏腑异常反映于腹部的全面、客观的体现,即所谓“有诸于内必形之于外”。
2腹诊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发挥与应用
2.1腹证的证名及方名
仲景临证中以《内经》《难经》腹诊为依据,将胸腹的各种征象、症状与病因病机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内脏疾病反映于外在腹部的客观实质征象,从而直接指导临证施治。即把患者腹部的症状、体征结合起来,冠以特有的证名,与治疗、方药相结合。其“证名”是在腹诊的辨证指导下产生的,其方药又各自代表了某一种腹证的病名和方名。如狐惑病、中风历节病、血痹虚劳病……;桂枝汤证、大承气汤证、五苓散证……。这些亦可谓是仲景教导的“随证治之”之一。“随证治之”不是单纯某一个“证”或“病”,而是仲景创立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之辨证论治的“证”或“病”。因此,仲景所谓的“腹证”,是通过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并以腹诊与四诊相参而得出腹证。
2.2腹证的辨证
仲景腹证的辨证,是以《内经》“以外揣内,以内揣外”之经旨要义为指导进行的。如《灵枢·揣外》曰:“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这里“司”者伺也,察之、谓之也。人体外在表现如症状、体征、证候、证型等谓之“远”,可以言外也,即从外以揣五脏在内之变化;人之五脏,在胸腹之内,谓之“近”,可以言内也,即从内可以揣五脏在外之变化。
2.3腹证的证名和方药结合以及对日本汉方医学的影响
仲景之腹证与方药相结合,可谓其特有的腹诊模式。以腹诊诊病,据腹诊指导临证遣方选药,为后世开辟了腹诊辨证施治之先河。其不仅为历代医家所遵循,而且影响了日本汉方腹诊之发展。在日本江户时代(—),日本汉方医家宗《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经旨,发展了中医学的腹诊,形成难经派、伤寒派和折衷派等3个腹诊学术派别。不仅如此,日本汉方医家还尊仲景为医圣。仲景的学术思想渗透至日本汉方医各个学科之中,成为著书立说和临证所宗之学术圣旨。名医奥田宽年著《腹证考》,其中完全领会了仲景腹诊“理”和“法”之内涵。如“仲景曰:‘随证治之’,凡从事古疾医者,必先明腹证,腹证明,而后药能详;药能详,而后方法正;方法正,则无病不愈矣”。日本汉方医学腹诊,尤以伤寒派腹诊家,宗仲景腹诊之理论和诊法为据,在临证应用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和发展,如濑丘长圭的《诊极图说》、稻叶克文礼的《腹证奇览》、曲直濑玄朔增补而成《百腹图说》、后藤艮山的《艮山腹诊图说》、和久田寅叔虎的《腹证奇览翼》等40余部书籍中均有阐述。
3《伤寒杂病论》中腹诊与腹证举例探讨分析
我们曾试举《伤寒杂病论》(后世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余条,考证了35个腹诊或腹证,其内容首先概述各腹诊或腹证的名称及含义,然后根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条目,从病因病机、诸家论证逐一述之。本文仅摘录其中10个腹诊或腹证,且各以1条原文考证如下。
3.1胸中痛
指胸部或胸前区疼痛,属于腹诊,亦是腹证。既是他觉症状,如医者触摸之胸部,按之痛,或有轻微痛感之腹诊结果;又是自觉症状,即自觉胸部或胸前区有疼痛感之腹证。
《伤寒论》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
脾胃热证,表邪渐次入里,胸膈气滞不通,而致之胸中痛。
方有执曰:“胸中痛,邪在膈也”。汪琥曰:“胸中痛者,膈以内实也。胸痛当责邪热结于胃中,而大便应硬”。程应旄曰:“胸中痛者,从前津液被伤,欲吐则气逆而并及之,故痛。着一‘而’字,则知痛从欲呕吐时见,不呕亦不痛。凡此之故,缘胃有邪畜
而胃之上口被浊薰也”。
3.2胸中窒
指胸中闭塞憋闷,属于腹诊,亦是腹证。既是他觉症状,如医者触摸之胸部,按之稍满,或有轻微痛感之腹诊结果;又是自觉症状,即自觉胸中有闭塞憋闷之感。
《伤寒论》:“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
热扰胸膈,壅滞气机,而致之胸中窒。
张锡驹曰:“窒,窒碍而不通也。热不为汗下而解,故烦热;热不解而留于胸中,故窒塞而不通也”。王肯堂曰:“阳受气于胸中,发汗若下,使阳气不足,邪热客于胸中,结而不散,故烦热而胸中窒塞”。柯琴曰:“窒者,痞塞之谓。烦为虚烦,则热亦虚热,窒亦虚窒矣。此热伤君主,心气不足而然”。
3.3胸胁苦满
指胸胁、季肋部痞塞充满,即所谓胸胁处有填满、困闷之感觉。属于腹诊,亦是腹证。既是他觉症状,如医者触摸之两肋有抵抗压痛,一般以指押肋弓下缘,有抵抗感之腹诊结果;又是自觉症状,即自觉胸胁苦于痞满,医者押之有窒息喘不上气之苦痛感之腹证。
《伤寒论》96条:“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邪客少阳,肝胆气郁,经气不利,而致之胸胁苦满。
成无己曰:“邪在表,则心腹不满;邪在里,则心腹胀满。今只言胸胁苦满,知邪在表里之间,未至于心腹满,言胸胁苦满,知邪在表里也”。方有执曰:“胸胁苦满者,少阳之脉循胸络胁,邪凑其经,伏饮专聚也”。丹波元坚曰:“苦满者,言有物填满,而苦恼难忍,此病人自觉之情,非外则所得”。
3.4胁下痞硬
指胁肋部胀闷不适,亦作胁下硬满。属于腹诊,亦是腹证。既是他觉症状,如医者触摸之胁肋部硬满,按之有支撑感之腹诊结果;又是自觉症状,即自觉胁肋部有胀闷而似有物堵塞支撑之感。
《伤寒论》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邪郁少阳,气机壅滞,而致之胁下硬满。
方有执曰:“少阳之脉,其支者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肋,故病则硬满”。舒诏曰:“胃中留饮,旁流入胁,则胁下硬满”。
3.5心痛
指心胸或胃脘部疼痛。属于腹诊,亦是腹证。既是他觉症状,如医者触摸之心胸部或胃脘部,按之痛或不痛之腹诊结果;又是自觉症状,即自觉心胸或胃脘部有疼痛感。
《伤寒论》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
风热壅于少阳,阻滞经脉,心胸气机不通,而致之心痛。
成无己曰:“浮大为阳,风在表也;弦则为阴,风在里也。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风热壅于腹中而不通也”。汪琥曰:“胁下及心痛者,以本胁痛而连接于心胸之分,此为少阳经主病”。
3.6心下痞
指心下即胃脘部痞塞而似有物堵。属于腹诊,亦是腹证,“心下痞”,既是他觉症状,如医者触摸之胃脘部,按之痞满之腹诊结果;又是自觉症状,即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适而似有物堵之感。
《伤寒论》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脾胃热痞证,无形邪热,壅聚心下,气窒不通,而致之心下痞。
成无己曰:“心下痞,按之痛,关脉沉紧者,实热也。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虚热也”。钱潢曰:“心下者,心之下,中脘之上,胃之上腕也,胃居心之下,故曰心下也。痞者,天地不交之谓也,以邪气痞塞于中,上下不通而名之也”。
3.7心下痞硬
指心下即胃脘痞塞不舒而硬。属于腹诊,亦是腹证。“心下痞硬”,既是他觉症状,如医者触摸之心下,按之痞满而硬,或有轻微痛感之腹诊结果;又是自觉症状,即自觉心下痞闷而有硬满之感。
《伤寒论》条:“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脾胃虚弱,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而致之心下痞硬。
尤在泾曰:“汗解之后,胃中不和,既不能运行真气,并不能消化饮食。于是心中痞硬,干噎食臭,《金匮》所谓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令人噫是也,噫,嗳食气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土德不及而水邪为殃也”。汪琥曰:“胃不和,则脾气困而不通,以故心下痞硬。痞硬者,湿与热结也”。
3.8腹满
指腹中胀满不适。属于腹诊,亦是腹证。“腹满”,既是他觉症状,如医者触摸之腹部,按之胀满之腹诊结果;又是自觉症状,即自觉腹中有胀满不适感。
(1)《伤寒论》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
热扰胸膈,累及脘腹,气机壅滞,而致之腹满。
柯琴曰:“如妄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是里热已入胃”。成无己曰:“下后,但腹满而不心烦,即邪气入里为里实;但心烦而不腹满,即邪气在胸中为虚烦。既烦且满,则邪气壅于胸腹之间也。满则不能坐,烦则不能卧,故卧起不安”。
(2)《伤寒论》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虚不化,寒气内结,气机壅滞,而致之腹满。
成无己曰:“脉浮在表,紧为里实。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者,热传于里也;发热恶寒者,表仍未解也。若下之,里邪虽去,表邪复入于里,故使腹满而小便难”。尤在泾曰:“下之则邪气尽陷,脾内不化,腹加满而小便难矣”。
(3)《伤寒论》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邪欲解,可攻里也。”
邪实内结,腑气不通,而致之腹满。
成无己曰:“阳明病脉迟,若汗出多,微发热恶寒者,表未解也;若脉迟,虽汗出而不恶寒者,表证罢也。身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热入府也”。舒驰远曰:“阳明病脉迟者,其人里寒盛多阴也,虽见汗出不恶寒之实证,尚不可下,然以脉迟,终非阳明胃实者比,其身必重也。假如呼吸被阻而短气,里邪搏聚而腹满,浊气上干而喘逆,如是而更验其有潮热者,方为外邪欲解,则虽脉迟身重,亦可攻其里也”。
(4)《伤寒论》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
阳明热盛,壅滞气机,而致之腹满。
成无己曰:“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谵语者,阳明也。《针经》曰:少阳病甚则面微尘,此面垢者,少阳也。遗尿者,太阳也”。柯琴曰:“胃气不通,则腹满”。
(5)《伤寒论》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阳明热盛,壅滞气机,而致之腹满。
成无己曰:“脉浮发热,为邪在表;咽燥口苦,为热在经;脉紧,腹满而喘,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邪在里”。
(6)《伤寒论》条:“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胃气衰竭,气机窒塞,湿无去路,而致之腹满。
成无己曰:“若其脉但浮而不弦大,无诸里证者,是邪但在表也,可与麻黄汤以发其汗;若不尿腹满加哕者,关格之疾也,古云不治。《难经》曰: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柯琴曰:“若脉但浮而不弦大,则非阳明少阳脉。无余证,则上文褚证悉罢,是无阳明少阳证,惟太阳之表邪未散,故可与麻黄汤以解外……。若不尿腹满加哕,是接耳前后肿来,此是内不解,故小便难者,竟不尿,腹痛满者竟减时时哕者,更加哕矣,非刺后所致,亦非用柴胡麻黄后变证也”。
(7)《伤寒论》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邪实内结,腑气不通,而致之腹满。
成无己曰:“腹满不减,邪气实也。经曰:大满大实,自可除下之。大承气汤,下其满实。若腹满时减,非内实也,则不可下。《金匮要略》曰: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是减不足言也”。陈尧道曰:“腹满者,腹中胀满也。腹满不减者为实,腹满时减者为虚;以手按之坚硬而痛,不可按者为实,可按可揉而软者为虚”。
(8)《伤寒论》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虚寒,升降失司,中气凝滞,而致之腹满。
成无己曰:“太阴之为病,阳邪传里也。太阴之脉,布胃中,邪气壅而腹满。上不得降者,呕吐而食不下;下不得升者,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阴寒在内而为腹痛者,则为常痛;此阳邪干里,虽痛而亦不常痛,但时时腹自痛也。若下之,则阴邪留于胸下为结硬。经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黄元御曰:“太阴,脾之经也。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腹中冲和。是以不满。脾病则清阳不升,脾病累胃,胃病则浊气不降,中气凝滞,故腹满也”。
3.9腹满痛
两次见于《伤寒论》属于腹诊,亦是腹证。此乃指腹部胀满而疼痛。“腹满痛”,既是他觉症状,如医者触摸之腹部,按之稍硬满而疼痛之腹诊结果;又是自觉症状,即自觉腹部有胀满而疼痛之感。
(1)《伤寒论》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
阳明热实,燥屎内结,腑气不通,而致之腹满痛。
程应旄曰:“腹满痛,指六七日不大便后之证。从前宿食经大下而栖泊于回肠之处,胃中尚有此,故烦不解,久则宿食结成燥屎,挡住去路,新食之独秽总蓄于腹,故满痛”。程知曰:“大下之后,宜乎病解矣,复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而腹满痛,此必有燥屎未尽而然。盖宿食因热复为之结硬也”。
(2)《伤寒论》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
阳明热结重证,腑气不通,而致之腹满痛。
方有执曰:“腹满痛者,胃不和也”。程应旄曰:“发汗不解,津液已经外夺,腹满痛者,胃热遽而迅攻,邪阳盛实而弥漫不得下之,热毒里蒸,糜烂连及肠胃矣,阴虚不任阳填也”。吴谦等曰:“今发汗后表不解,腹满大痛者,乃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之实满也”。
3.10少腹满
《伤寒论》、《金匮要略》各见两次,属于腹诊,亦是腹证。此乃指少腹部胀满不适,亦作小腹满。“少腹满”,既是他觉症状,如医者触摸之少腹,按之满之腹诊结果;又是自觉症状,即自觉少腹部有胀满感。
(1)《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微喘者。”
水停下焦,气化不行,而致之少腹满。
成无己曰:“伤寒少腹满者,何以明之?少腹满者,脐下满是也”;又曰:“水畜下焦不行,为小便不利,少腹满”。陈尧道曰:“小腹满,小便不利,溺涩也,五苓散渗利之。小便自利者,蓄血也。轻者,犀角地黄汤;重者,桃仁承气汤。小腹满,手足厥冷,真武汤主之。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厥逆,脉沉迟,冷结也,灸关元穴”。
(2)《伤寒论》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
热入下焦,与血相结,经气不利,血气不调而瘀于少腹,而致之少腹满。
成无己曰:“伤寒有热,少腹满,是蓄血于下焦。如热蓄津液不通,则小便不利,其热不蓄,小便自利者,乃为蓄血”。汪琥曰:“伤寒有热者,谓里有热,热入下焦,故少腹作满形也。夫曰满,比急结稍甚,比硬稍轻。欲审其畜血之证,亦须于小便验之。据病人小腹满,应当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畜血也”。柯琴曰:“有热即表证仍在,少腹满而未硬,其人未发狂,只以小便自利,预知其为有蓄血”。综上概述,摘录《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30余条,略述10个腹诊、腹证之征象和临床所见,同时也阐明其各诊条目之病因病机和诸家之论。如此考证《伤寒杂病论》之腹证与腹诊者,只能言之为初试。迄今尚未见有关类似文章,为国人医者临证应用腹诊做参考。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