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黔西南,长于黔西南的诗人黔顺峰,以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百名英雄模范人物作为颂歌对象,创作了现代长诗《中国脊梁》(上、下两部)。读罢,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长诗以时间为序,抒写了年到年这28年间,一百位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牺牲,值得永远铭记的革命先烈。百位英雄模范人物里,有为了党的建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基层优秀共产党员、战斗英雄、革命群众当中的杰出代表;有坚决拥护和支持革命事业,积极从事进步活动的著名民主爱国人士、国际友人;有在全民族抗战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
诗人用心用情品读历史,谙达人物,为百名英模创作了百首诗歌。每一首诗歌,都堪称每一个英模人物浓缩的传记。长诗用质朴而又不缺失诗的美感的语言,将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丰功伟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更值得称道的是妙用题记,画龙点睛;妙用英雄人物的语言,演绎英雄人物;妙用古诗名句,升华英雄人物。
一、熟悉人物,语言独特
诗人详读每一个英雄模范人物的文史资料,影视作品,有的甚至赴实地采访,搜集素材。试想,如果没有创作前期对那一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用心研读,对英雄模范人物的用心研究,是创作不出百首诗歌,并且使每一首诗歌都恰如人物传记。
(一)语言生动,引人入胜。从卷首的《女人是水做的吗?——献给八女投江的烈士们》,诗人用震撼人心的诗句表达:“她们的人生太短/最长的23岁/最短的才13岁”,读来让人潸然泪下;《爆炸大王——献给英雄于化虎》,用形象生动的的语言,历数抗战英雄于化虎这一只“猛虎”,制造发明了踏雷、绊雷、连环雷、夹子雷、钉子雷、梅花雷,并由衷地抒发对英雄的赞美和崇敬:“不常见的机智/不常见的勇敢/不常见的勇猛/他是猛虎的化身/虎威破敌胆。”
(二)语言朴实,感人至深。卷中的《永不消逝的电波——献给李白烈士》,诗人用诗化的语言,如数家珍般叙述了李白烈士的光辉事迹:“上海与延安的距离/很远/又很近”、“危险中的镇静/其实/与忠诚有关/与臆想有关/与勇敢有关/与智慧有关”;为民主革命而献身的战士——献给民主革命战士李公朴》,则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李公朴先生:“一路行走/一路办刊/一路追求民主/已准备好了一切/两只脚跨出门/就不准备再进门了/始终没有等到天亮”的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三)语言准确,人物鲜活。卷末的《精忠报国——献给戴安澜将军》,从将军的改名,到投笔从戎:“血战古北口/血战台儿庄/武汉会战/徐州会战/昆仑关会战/长沙保卫战”,一路走来,扬威国,率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准确的诗歌语言,读来如见将军其人,如闻将军其声;《那是一朵花——献给瞿秋白烈士》,从一个细节:“你咳嗽一声/就吐一口鲜血”,演绎出一首七节共52行的长诗,讲述瞿秋白烈士“不说多余的话/只拼命做多余的事”,以自己丰富的思想理论,曲折的革命实践,以及对革命的巨大贡献,奠定了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那地位载入党史,永不磨灭。
二、妙用题记,引人入胜
题记本来是指写在书的正文前,或文章题目下面的文字,多为扼要说明著作的内容,或主旨,有的则只引用名人名言。它的作用,或点题、或注释、或制造悬念、或交代背景等,而诗人则妙用了题记,娴熟地运用了题记。在每一首诗的前面,都写有一个题记。这使得其诗有了引人入胜的魅力,使人一见而惊,一睹方能为快。
(一)妙用题记,揭示主题。题记,即是诗歌主题,开章明义。如《热血洒边疆——献给毛泽民烈士》的题记:“凭借美好的理想/凭借崇高的信仰/凭借坚强的毅力/一路前行/热血洒边疆”;《范例——献给王克勤烈士》,以“革命的烈火熊熊燃烧/你在烈火中融化/被锻造成革命的范例/子孙后代的范例”为题记,与诗题相呼应。
(二)妙用题记,注解史实。如《为审计呕心沥血——献给阮啸仙烈士》的题记:“价格、成本、盈亏/算了又算/预算、支出、决算/审了又审/规矩、制度、章程/立了一项又一项/苏维埃政府的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用”;《模范军人——献给佟麟阁烈士》的题记:“作为将领/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作为军人/日军进犯/坚决抵抗/若不身先士卒/可挖我两眼/可割我双耳”;《民族英雄,千古功臣——献给张学良将军》的题记:“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把天捅了一个窟窿/发动兵谏/促成了国共合作/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成功实践”,分别对阮啸仙烈士、佟麟阁烈士、张学良将军的光辉事迹,做了最好的诠释。
(三)妙用题记,制造悬念。“山水在哭泣/亲人在哭泣/战友在哭泣/革命在哭泣/哭的是奇男/哭疼了一段峥嵘岁月”,使人情不自禁地想把《哭奇男——献给邓平烈士》一诗,一口气读完;《开路先锋——献给马立训烈士》写到:“通往胜利的路上/险象环生/需要用智慧与谋略/以及英勇和顽强开路”,读来让人想一探究竟:烈士经历了哪些险象,如何运用智慧与谋略,又是如何的英勇与顽强;“爱国一生/爱党一生/战斗一生/威名一生/英名一生/辉煌一生”,则令人想通过阅读诗歌,进一步了解杨靖宇烈士,作为“不朽的丰碑”的一生。
(四)妙用题记,交代人物。如《青春永驻——献给毛泽覃烈士》,“虽年少/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不停地冲锋/从韶山冲到瑞金红林/青春红似映山红”,用寥寥数笔,交代了毛泽覃烈士的人生轨迹;《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献给向警予烈士》,则用题记“要一个肩膀/担负力争女权的重担/要一个肩膀/担负力争民权的重担/为花季少女揭开裹脚布/为广大妇女争取参政权/为底层娼妓寻求独立人格/谁说我辈不女权?”,介绍了向警予烈士的光辉事迹。
三、借用精典,刻画英雄
借用是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借用传统国学中的名句、名言、名篇、名诗等描写英雄,赞美英雄,在《中国脊梁》里,随处可见。
(一)借用名句,刻画英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出自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方志敏《清贫》这篇文章,堪称名句。而诗人正是活用了方志敏烈士的“清贫”,不仅以此为题,还以此为贯穿全诗的线索,讲述方志敏烈士的故事,“那一天/你出生在一个清贫的农家/从此/就养成了清贫的品质”,“那一天/你被捕了/对你搜身/搜出了清贫”,“那一天/你仍旧用一只旧的笔/写下了《清贫》”。
(二)借用名言,描写英雄。“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则是出自早期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林可谦之口,诗人则以此诗句为诗题,创作诗歌献给林祥谦烈士,“那刀很锋利/那刀很残忍/第一刀……第二刀……疼在时代的心坎上/仍然忍着剧痛/仍然巍然屹立/仍然斩钉截铁地回答/我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
(三)借用名篇,歌颂英雄。《民主战士——献给闻一多先生》,则从闻一多先生的新诗理论“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着笔,接着妙用闻一多先生诗文,以拟人的手法,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大连七处“失地”,比做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七子之歌》,又到“试图以《红烛》照亮前路/最终从《死水》的颓废中/挣脱出来”,再到《最后一次演讲》“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四)借用名诗,讴歌英雄。《为真理而生——献给夏明翰烈士》,则直接以二十八岁就壮烈牺牲的夏明翰烈士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为题记开篇。
(五)借用歌词,赞美英雄。《黄河在咆哮》,则通篇以光未然所作《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演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气势磅礴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读诗如见其人,如听其曲“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四、巧借引用,描绘人物
引用修辞手法,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在《中国脊梁》中,多处引用成语、诗句、格言、歌词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演绎英模光辉形象。引用古诗词作题目,能使题目集中而又含蓄地概括文章的主旨,新鲜、生动、活泼,不落俗套,具有诱人的魅力,引起读者的共鸣,表现出使人一见难忘,闻之动心的美学魅力。
(一)引用古诗,说唱英雄。《关山度若飞——献给王若飞烈士》一诗,“革命征途漫漫/命运跌宕起伏/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就引用了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诗句,既引出了诗中主人公王若飞,又点名了诗歌的主题,赞美了王若飞烈士不畏艰辛,行军万里,奔赴战场英勇作战,把翻越关隘和山岭看作等闲事,描绘出像飞过去一样快的英雄形象。
(二)引用民歌,传唱英雄。引用陕北民歌《山丹丹
花开红艳艳》,作为献给刘志丹烈士的诗歌题目,巧妙地契合了烈士的姓名,又交代了人物的生活和时代背景。
(三)引用题词,颂扬英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八个大字是毛泽东主席为刘胡兰烈士的题词。出自《刘胡兰祭》:“刘家有女,胡兰是名。云周西村,投身革命。少年即入党,巾帼建奇功。叛徒嘴脸恶,阎匪铡刀凶。……落笔仅八字,千载壮忠魂:‘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诗人以《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献给刘胡兰烈士》为题,歌颂了以烈士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大无畏的精神,年仅十五岁就英勇就义的刘胡兰烈士。
(四)引用金句,点赞英雄。《刑场上的婚礼》,从诗的开篇写到“是前无古人的婚礼,也是后无来者的婚礼”,再到诗中“多情自古伤离别”,分别引用了唐初四杰之一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宋代柳永的《雨霖铃》中的金句。对周文雍、陈铁军这对革命战士的特殊婚礼——刑场上的婚礼,作了形象而又生动地描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对烈士的真挚爱情,又作了准确地诠释“多情自古伤离别”。
(五)引用精典,称赞英雄。《留得清白在人间》,则直接引用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充分表现出段德昌烈士,在生死存亡之际,义无反顾地用肩膀,扛起救亡图存的重任,带着梦想负重前行。
总之,《中国脊梁》以一泻千里之势,用诗歌的语言,传记般的艺术形式,洋洋洒洒,抒写了一百首诗歌。这一百首诗歌,既可各自独立为诗,又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将每一首诗串联起来,就像一串珍珠一样,放射着耀眼的光芒。《中国脊梁》还用一气呵成的流畅笔墨,尽情叙写了百名英雄模范人物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抒发了对革命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爱戴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