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咳”“阿嚏阿嚏”……你是否发现,一到冬天,身边生病的人似乎多了起来。
一年之中,冬季死亡率是最高的,而在冬季又以1月份最为严重。
今天,博爱君就带你直面这些喜欢与寒冷作伴的疾病,躲开“死亡威胁”。
1月——死亡之月
英国公共卫生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年1月,死亡率达到了近十年来1月死亡率的最高点,超过过去10年1月平均死亡率30%以上,同时也高于同年其他月份,有1.25万人在这个月份离世。
英国心脏基金会的数据证实,1月因冠心病死亡的人数显著增加。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科学家于年公布的研究结果也显示,1月正是心脏病患者死亡的高发期。
剑桥大学医学遗传学教授约翰?托德说,不仅心脏病在冬天的几个月里会加重,新发1型糖尿病的数字在1月也会有所升高。
虽然我国没有类似的具体调查数据,但从临床来看,1月死亡率偏高的问题确实存在。1月常被认为是老年人难过的一个坎,年轻人在1月的伤亡则以突发意外为主。
1月死亡率高的3大因素
1、低气温诱疾病发作
心脑血管病与季节的相关性早已被证实。早在上世纪20年代,英国研究人员随访调查了1.9万名40岁~85岁英国政府公务员,发现死亡率与气温相关,寒冷季节血压及死亡率明显高于炎热季节。
大家熟知的“流感”并非1月的主要“杀手”。苏格兰国家记录负责人提姆?埃利斯解释说,在冬季增加的死亡人数中,只有极少数由于单纯流感所致,大部分人死于急性肺炎、冠心病和中风等。
2、少光照致抑郁情绪
美国国家心理健康协会指出,每到寒冬,由于光照减少,抑郁患者人数明显增加,甚至要比平时多出大约10%。
冬季抑郁症状通常从秋冬之交开始,在次年的1月和2月时达到高峰,直至入春后才会缓解。
人们会寄望于低落情绪、糟糕情况在新一年有所好转,因此在12月,自杀率通常会有所下降,然而在新年后,一切并未像期待的那样变好,极度低落的情绪最终会导致1月自杀率反弹,心理学家称之为“延迟效应”。
同时,1月也是年底收尾,评先进、忙工作总结的时候,是一年中最忙压力最大的时候,人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
3、遇节日扰乱生活
除了元旦外,国人传统节日春节也常出现在1月底。
节日期间,人们的起居、饮食、运动规律都会被打破,再加上过年时的情绪波动,加大了基础病发作的可能。
最该预防4大系统疾病
要把疾病风险降到最低,不妨对照这份“冬季疾病高发榜”,及时做出预防。
心血管疾病:心脏病、心肌梗塞
高发原因
冬季温度低,会刺激人体血管收缩、痉挛,促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对于本身就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寒冷天气还可能诱发血管壁斑块破裂形成血栓。
冬季居民生活习惯易变化大,对高热量饮食如肉类酒类的消费增加,同时运动量减少,会进一步给人体循环系统带来负担。
冠心病等心功能不好的患者如果感染流感病毒,会加速疾病恶化,导致心衰加重甚至死亡。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烟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以及身体免疫力相对弱的老人和小孩,更应注意冬季疾病防控。
专家提醒
1.冬天猛进补?错!
很多人都有冬天进补的习惯,特别是炖汤、炖肉等食补更是大受欢迎。然而,许多心血管病患者都是由于饮食、运动不注意才生病,即使疾病控制的不错,也不能放松警惕。别说炖肉等高热量的食物,即使是炖汤(特别是放了中药材的炖汤)也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2.冬天忌着凉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期,寒冷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也会比平时要高,如果着凉受寒,容易发生心血管意外。所以,心血管病人要随时保暖工作,切勿“要风度不要温度”。
3.出门别太早
冬季清晨室外温度最低,此时外出容易引来外邪入侵,发生感冒咳嗽,甚至导致心脑血管意外。此外,太阳还没完全出来前,空气含氧量过低,外出锻炼,会造成血液供氧不足,易诱发心血管疾病。所以,心血管病人冬天要早睡、玩起,最好等太阳出来后再到室外活动。
4.洗澡久身子才暖和?别!
不少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怕冷,洗澡时常常水温较高,而且洗澡时间也比较长。然而,较高的水温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造成空气中氧含量不足,心脏不好的老人血液就会供氧不足,从而引发心血管意外。建议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洗澡时间最好控制在10~20分钟之间,超过20分钟家人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