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攒肚
有的喂母乳的孩子在2-3个月时,2、3天甚至5~7天不排大便。但排出的大便为黄色软便,排便时不困难,不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这种现象称为攒肚。
不要担心,这是正常现象。可顺时针按摩婴儿腹部,帮助宝宝排便。待婴儿按照自行规律排便了,可数天一次排便,不用紧张。
关于捂热
宝宝捂得过多,盖的过厚容易使小儿多汗,更会引起热疹。宝宝头上出现小红疹,有些还有小白泡,是典型的热疹--汗疱疹,由捂热所致。可能与室内温度高、或局部不透气有关。
宝宝皮肤发育尚不成熟,很多部位汗毛孔还未开放,所以遇热后汗液堆积于表皮下出现很多小包,长时间会并发感染。千万不好捂着孩子,特别是在冬季,出现热疹的机会更多,因为总怕冻着孩子。
怎么判断孩子穿盖合适呢?
宝宝的脖子温暖,手脚偏凉就比较合适。
关于便秘不要以两次排便时间间隔的长短作为便秘的诊断条件。只要排便过程不是十分费力,大便形状不干结就属于正常。比如母乳喂养的宝宝,容易出现攒肚现象,而且大便形状和排便规律会有很大的差别。
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在母乳充足且宝宝奶量吃得好的情况下,妈妈要注意饮食均衡,适当增加蔬果粗粮和汤水,减少肥腻和高蛋白食物;宝宝发热和出汗多的情况下,要增加哺喂母乳的频次;生活规律训练定时排便;增加运动,小宝宝可以抱着走;给小宝宝进行手法按摩:四指并拢在宝宝肚脐上顺时针按摩3圈再逆时针按摩3圈(小宝宝需防肠套叠务必转回来)反复多次。必要时可以服用益生菌。
喝配方奶的宝宝,奶粉冲调不宜过浓,有些妈妈怕宝宝吃得不够多,擅自将奶粉冲得很浓,导致蛋白质摄入增多,引起大便干燥,严重的会影响到肝肾功能;加奶粉或辅食的宝宝需加饮水。千万不要给宝宝额外过度补钙。必要时可以服用益生菌。
肠道里面的菌群失衡是引起宝宝便秘的最根本原因。人的肠道里面有三种菌群,包括有益菌,有害菌,中性菌。当肠道里面的有害菌多于有益菌,肠道自然处于一种肠道菌群失衡的状态,外在表现为宝宝便秘,宝宝腹泻,水土不服等等各种肠道疾病。所以要解决肠道问题,不能采取粗暴的外力,要从根本出发,补充肠道益生菌,从而增加肠道的有益菌,恢复肠道健康。
宝宝在1岁半到2岁半左右,通常会经历“大便占有欲”期。这期常见表现为不愿意排泄、躲着排泄、必须排泄在裤子里、玩弄自己的大便……这些表现发生的原因通常是:1岁半左右的宝宝看到大便被水冲掉(消失)会感到不安;2岁左右的宝宝开始越来越渴望能用自己的方式做事,在卫生间或座便器上解大便,在他们眼中那是大人们的意图,他们不愿屈从于大人的意愿,因此就尽力地憋住……憋住……,一直憋到从坐便椅上站起来溜走为止……其实孩子自己也不希望那样,此时家长如果责骂羞辱孩子,会让他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久之不仅大便没训练好还可能导致便秘。
婴儿从3~4个月起就可以训练定时排便。因进食后肠蠕动加快,常会出现便意,故一般宜选择在进食后让孩子排便,建立起大便的条件反射,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训练时间一般选在每次主餐一小时以内,父母可以让宝宝在便盆上坐便至少10分钟,并在旁边发出一些与大便有关的如“臭臭”、“拉拉”等语号来诱导他大便。
刚开始时,由于各个孩子的成长个体差异,宝宝不一定会按大人的示意去排便,但做父母的对孩子仍要采取轻松、容忍和鼓励的态度,绝对不要给孩子身心上造成压力,使孩子产生抗拒心理。只要继续坚持,训练一段时间,孩子就会形成对大便的条件反射,逐渐产生便意。训练过程中,当发现孩子忽然站定不动、睁大眼、合紧嘴、面颊涨红这些便意的表现讯号时,就应该以鼓励和赞许的语气跟孩子说:“宝宝要拉了”、“宝宝的臭臭要出来啦”的话语,帮助孩子深刻感受便意,并让孩子明白排出粪便是一件很骄傲、轻松的事情,久而久之,宝宝就会爱上排便的感觉,从而最终形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1.儿童用开塞露:润滑刺激肠壁软化大便。药物作用温和,但易产生依赖性,故不宜长期使用,只适合应急使用。
2.王氏保赤丸:祛带、健脾、祛痰。用于小儿乳滞疳积、痰厥惊风、喘咳痰鸣、乳食减少、吐泻发热、大便秘结、四时感冒以及脾胃虚弱、发育不良等症;成人肠胃不清、痰食阻滞者亦有疗效。乳儿可在哺乳时将丸附着于乳头上,与乳汁一向呷下。若哺乳期已过,可将丸药嵌在小块柔软易消化食物中一齐服下,六个月婴儿每次服五丸,六个月至二周岁小儿超过一个月加一丸,二周岁之七周岁后每超半岁加五丸,七至十四岁服用60丸,成人每次服丸。每日一次,重症两次。
白癜风早期症状图片白癜风医院南宁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