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您现在的位置: 颂歌 > 颂歌优势 > 陶渊明在庐山顿悟到的人生哲理是什么饮酒

陶渊明在庐山顿悟到的人生哲理是什么饮酒

发布时间:2024/6/5 10:42:51   点击数:

这三年,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若干年后,我们该用怎样的笔触,来描写当下发生的事情,尤其是疫情管控?

我们一方面要求文学创作者要与时代共命运,要写出时代赞歌。可否允许赞颂和批评同时存在?就像一个人,不可能只有优点,全无缺点。如果只听赞歌,社会如何进步?

疫情当下,百姓们的生活现状,最是应该去刻画和描写的。然而,翻开当下的文学杂志看看,有没有与当下紧密结合的文学作品?恕我见识浅薄,我所看到的刊物杂志里,没有见到,所见都是些无关痛痒的文章。难道是因为创作者没有写吗?显然不是!

文学杂志,如果成了唱颂歌的领地,而缺少了对时代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思考,那文学成了什么?文学的意义又在哪里?

我们应该在进步中反思批判,在反思批判中不断进步,这样的文学作品,不论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才是大有裨益的。需要说明和强调的是,我所谓的反思和批判,是建立在爱国主义的前提下。

这三年,病毒在进攻,文化领域内也有不少入侵,从毒教材、战犯牌位到夏日祭活动,诸如此类。面对文化领域内的入侵,所有文学创作者,应该夯实爱国主义的堤岸,以坚不可摧的勇气,面对敌对势力的进攻。至少,在文学领域内,我们应该严防死守,让敌人无可趁之机!

我的这些感慨,借用陆游的话说,是“位卑未敢忘忧国”!

言归正传,陶渊明此生一共写了多少篇《归园田居》的组诗?竟然至今是个谜。查找了诸多资料,有的说五首,有的说六首。看了看第六首诗,最终决定,止步于第五首。

于是,再看他的其余诗作,发现陶先生有趣得紧,他竟然喜欢写同题诗。单是饮酒诗,就写了一二十首。而具体数量,依然莫衷一是,有的说十二,有的说二十。

所以,姑且不去考证陶先生到底写了多少首饮酒诗,咱就学他最知名的几首吧,总归不会出岔子。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的理解和翻译:

在人间仙境一般的地方,搭了个茅草屋,没有车马往来的喧嚣。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心已经远离了世俗纷扰,所在的地方自然就会感觉到偏僻幽静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摘点菊花,抬头看到了南边的山。

山里的氤氲之气到了傍晚很好看,飞出去的鸟结伴而归。

这里面有些真理的意思,想要分辨清楚,却忘了要说什么。

深度解析:

小时候学习这首诗,似乎只记得前四句。如今读来,感觉前四句是一首诗,而后面六句诗,又可分为两首诗,如此便是四、四、二句式,三首小诗了。

所以,会不会是人们,在千年流传的时候,遗漏了两句?原本应该是十二句?

正常,按照诗词的节奏和句数,也应该是十二句。

所以,到底少了哪两句?抑或是多了后面两句?总感觉这首诗,不像一首完整的诗,而是合并了两首或者三首诗,有种不完整的感觉。

这首诗,大概是诗人与友人们,饮酒的时候,一问一答而写成的。

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朋友大概羡慕他,能远离闹市和喧嚣,寻得这样一处僻静之所而造屋生活。于是,问他,是如何做到的?毕竟山里的日子还是很清苦的。

陶先生的回答是,主要在心境。你的心,若已远离了世俗纷扰,那么即便住在闹市,也如同住在偏僻之所一样安静。

朋友听后,大概恍然大悟,敬酒一杯。

这四句诗的意思,用明代文学家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中的话概括,便是“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如果用逻辑判断,陈继儒想必是读了陶先生写的这首诗,有感而发吧。

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的是陶先生走出门,在房子东边的篱笆下,弯腰摘了朵菊花,抬头忽然看到了南面的庐山,忍不住赞叹,景色实在太美了!傍晚的山间,氤氲之气萦绕,飞鸟结伴而归。忽然之间,心里顿悟到了什么真理,想要分辨清楚说出来的时候,却一时语塞,忘了该说什么。

这种感觉,如同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道可道,非常道”的感觉吧。真理,往往难以用语言来描述,而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真理,已经失掉了真理的成分。

由此观之,这首诗,不仅是田园诗,还是首哲理诗。不仅在描写田园生活,也在刻画一位田园诗人的山居感悟,褒扬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或许,孤独是通往伟大的必经之路吧。一个人孤独的时候多了,思想的隧道必然比常人挖得深些,陶先生就是如此吧!

此诗中,陶先生在篱笆院里种了许多菊花,足见他是喜爱菊花的。由此,我又想到了李清照。论资排辈,李清照当然是晚辈了,但论嗜好,竟跟陶先生不谋而合,喜欢喝酒又喜欢菊花。

或许,他们都在菊花身上,找到了一种精神寄托吧,正如苏轼所写“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菊的品性,也映射了陶先生的品行。

那种孤傲,永开不败。文人的风骨,尽显无遗。

越分析,越喜欢陶先生。

声明:本文系作者文澜珊的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gworkshop.com/jbsp/1620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