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食养的作用
饮食是人体从外界环境中汲取自身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表现,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独其中国特色的传统的饮食养生理论。饮食养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饮食养生不同于药物疗疾,是通过饮食调理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不是治“已病”,而是治“未病”。这种治“未病”之法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养生之道。中国饮食养生文化在数千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
一、饮食养生,关乎性命
明代医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合理地安排饮食,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可以使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唐代医家孙思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元代宫廷太医忽思慧说:“上古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轻货,盖有所取也。”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饮食得宜,可以摄取各种养分,延年益寿;反之,饮食失当,又是致病折寿的原因。
二、医食同源,寓医于食
医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论及“美其食”与“食饮有节”就能够防病延寿,文中记述的“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等内容,具体指出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饮食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方面,应当把以药治病和以食调养紧密结合在一起。从现代医学和营养学角度来看,医食同源实际上就是将医疗和食养紧密结合起来,使医和食共同为除病延年、养生健身服务。
唐代养生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中强调:“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并指出“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而“食能排邪而安脏,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本也”。事实也正如此,日常饮食之物,大凡都有养生和防治疾病的功效,如大枣、芝麻、薏苡仁、蜂蜜、山药、莲子、桂圆、百合、菌类、柑橘等;而各类中药的原料,也多为可食用的天然植物、动物。医食同源的思想观念,使中国形成了独有的饮食传统,医家用食方治病,厨师依照食物的功能性味配菜烹饪也较常见。医食同源的思想对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影响深远。
美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
新的美丽人生从大唐姝丽妆开始
投稿及合作请邮件至:
qq.治白癜风北京最好的医院是哪里福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