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重超标/肥胖
1)体重指数=体重÷(身高×身高),(体重以kg、身高以m为单位),是目前国际上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身体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体重指数在24—27.9kg/m2称为超重,其中体重指数≥28kg/m2,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为腹型肥胖,体重指数控制目标:18.6—23.9kg/m2。
2)体重超标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3)建议:该类人群控制食量(每餐八分饱),避免吃高脂、高糖类食物;每周至少运动3-4次,每次30分钟以上;每周监测体重,以每月下降1~2公斤为宜,最终达到目标体重。
2.高血压
1)高血压是指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将高血压病分为3级:1级高血压(轻度)即≤收缩压mmHg和(或)90≤舒张压mmHg;2级高血压(中度)即≤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mmHg;3级高血压(重度)即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mmHg。
2)一般建议血压应控制在/90mmHg以下,特殊情况除外(如糖尿病、慢性肾病、心力衰竭或病情稳定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80mmHg)。
3)长期高血压可造成血管、心脏、肾脏、眼底等器官损伤,严重时出现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出血、脑梗塞、尿毒症等危害生命健康的情况。
4)建议:每日摄入的盐小于6克,每日摄入的可见脂肪少于25克,戒烟、限酒(白酒1两/天),适量运动,保证规律生活、充足睡眠,减轻精神压力,心内科门诊就诊随访。
3.空腹血糖超标
1)空腹血糖在3.9-6.0mmol/L为正常;空腹血糖6.1-6.9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7.0mmol/L应考虑糖尿病。
2)初次发现血糖超标请复查一次,并检查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若确诊糖尿病,请到内分泌科诊治。
3)建议:控制体重,低糖、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内分泌科门诊就诊随访。
4.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1)低密度脂蛋白是总胆固醇的重要组成部分,易沉积于血管壁,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指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超过3.12mmol/L。
2)建议:低脂、低糖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定期复查血脂。若调整生活方式后仍控制不佳,内分泌科门诊就诊随访。
5.颈动脉斑块/狭窄
1)颈动脉是全身动脉的窗口,颈动脉斑块形成提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颈动脉斑块者容易出现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当颈动脉有狭窄病变时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
2)建议:每年定期体检,复查全身动脉硬化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进行动脉硬化情况评估。神经内科或心内科门诊随访,对于动脉狭窄者,立即到能开展血管造医院心内科就诊,以评估血管病变,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降低猝死风险,平时应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尿酸,戒烟,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
6.心电图提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1)Ⅲ度房室阻滞又称完全性传导阻滞,即心脏发出的全部冲动不能被传导,常伴有疲倦、乏力、头晕、晕厥、心绞痛等症状,心电图提示心动过缓,该类人群易出现暂时性意识丧失、抽搐,甚至猝死。
2)建议:尽早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必要时安置心脏起搏器。
7.心电图提示:异常Q波
1)提示心电图异常。在陈旧性心肌梗死、预激综合征、心室肥大、心脏转位等情况可出现异常Q波。
2)建议行心肌酶检查,结合既往病史、症状到心内科咨询诊治。
8.心电图提示:ST段改变
1)ST段改变提示可能存在冠心病。但心包炎、药物、电解质紊乱、运动、心动过速等情况时也可出现。
2)建议结合病情,复查心电图或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血电解质、心肌酶等检查。必要时心内科门诊诊治。
9.心室晚电位阳性
1)心室晚电位是由部分心室肌延迟激动引起的心电信号,常提示心肌的病理性损伤,如缺血、坏死或纤维化,普通心电图无法捕捉,需要通过信号平均心电图来检测。
2)心室晚电位阳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猝死等关系密切,目前认为它是预测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信号。
3)建议:低脂、低糖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定期复查血脂,心内科就诊咨询,进一步检查评估。
10.SCORE评分:极高危
1)SCORE评分量表即10年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评估,有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之分,若评估结果为极高危,则该类人群10年内较易发生心血管疾病死亡。
2)建议:低脂、低糖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定期复查血脂,心内科就诊咨询,进一步检查评估。
11.高血压眼底改变
1)高血压眼底改变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在长期血压升高的人群当中,眼底改变与病程长短呈正相关,其中舒张压升高对眼底病变的作用尤为显著。
2)高血压眼底病变分为4期:I期:视网膜动脉轻度硬化、功能性狭窄;II期:动静脉交叉征阳性,视网膜动脉有肯定的局部狭窄;III期:视网膜出血,渗出等表现,视网膜动脉明显硬化狭窄收缩;IV期:视网膜病变加重合并有视乳头水肿。
3)建议:平时应注意限制食盐摄入,控制血压;定期到心内科、眼科就诊咨询。
12.糖尿病眼底改变
1)糖尿病眼底改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致盲的主要原因。
2)视网膜病变可分6期:Ⅰ期:微血管瘤、小出血点;II期:出现硬性渗出;III期:出现棉絮状软性渗出;Ⅳ期: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V期:纤维血管增值、玻璃体机化;VI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失明。
3)建议:平时应注意控制血糖,避免过度用眼,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到内分泌科、眼科就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