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是脑梗、急性心梗的多发时刻!调查显示,70%-80%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都是在早晨6-10点。因此,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如何安全度过早晨至关重要。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段里,有哪些行为准则?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慢起床刚睡醒的时刻是最关键的时刻,最易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等疾病。
这是因为人体一整晚都处于休息状态,再加上水分的流失,会使人体血液粘稠度增高,增大血管阻塞的发生几率。如果此时猛然起床,突然改变体位进入到活动状态,会迅速激活人体交感神经系,继而发生体位高血压。
所以,对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脂、心脏功能欠佳的人,应慢点起床,给心脑血管足够的时间去适应身体的变化。
二、自己动手唤醒身体睁开眼后不要急于起床,花10分钟时间帮身体重塑活力。
首先,推腹部2分钟。
双手手掌朝下,平齐放在胸口,指尖对着指尖慢慢地稍稍用力往下推至肚脐眼以下,循环着推上20次。
推腹部的过程中胃经、脾经、胆经等经络区域的穴位都可以按摩到。经常推腹可以达到开胃健脾、舒肝理气,补肾养心的效果。
再按穴5分钟
在中医中,穴位是很重要的存在,按摩或刺激穴位所起到的功效也十分神奇。如,掐按人中穴可让昏迷的人快速恢复意识,如针灸疗法可治病。明代针灸学家高武编的《百症赋》里说,“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就是说刺激建里、内关两个穴位,能够缓解胸中苦闷,一扫而尽。
中医认为冬季养生讲究情志匿藏,应该让情绪始终处于一种收敛的状态,不可以像春天一样精神外露。所以每天要坚持按内关穴,整个冬天都会感觉气顺神宁。除了内关穴,要做到匿藏情志、气顺神宁还可尝试按摩些列穴位。
取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五个穴位,每个穴位用大拇指按揉,每个穴位按摩一分钟,两侧都要按到。
紧接着花3分钟用来提肛
每天早晨一本正经的做提肛运动,这画风有点辣眼睛,不过效果杠杠的!
专家指出,提肛训练是为了升提阳气,还能防治痔疮、脱肛、尿频等疾病。
冬季的精髓在于一个“藏”字,好让阳气得到充分的闭藏,这样来年春天才有足够的阳气升发。经常提肛可以升提阳气,阳气充足则能使各个脏腑都能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提肛运动标准的动作是: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伸直放在大腿的两侧,全身放松自然意守肛门,一提一缩,做个两三分钟的提肛运动。
三、打开床头灯唤醒眼睛如果上面两件事做完了还没完全清醒,可以打开床头灯或把窗帘拉开,见见光,很快就会觉得精神满满不想赖床咯~
四、一杯温水保平安清晨一杯水非常重要。
人在睡觉的时候,会消耗大量水分,如从皮肤、呼吸或尿液中损失的水分。所以,早晨起床后人体会处于一种生理性缺水的状态。这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压。早晨喝一杯水能有效缓解人的缺水状态。但是,一定要喝温水,因为过冷和过热会刺激肠胃。
可以在床头放一杯温水,怕冷掉的可以放暖瓶随喝随倒,也可以放个保温杯。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做到以下四点:
11.控制好“三高”
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症患者要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不要熬夜或过度疲劳,坚持按时服药、定期门诊检查。高血压患者不可根据一两次自测的血压结果,随便换药或改变用药剂量。
22.注意保暖
寒冷刺激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心脑血管患者天冷时不要去晨练,因为冷空气的刺激会诱发心绞痛发作,最好在上午10时以后再出去锻炼。锻炼中不要选择跑步、跳绳、打球等激烈运动项目。
33.适度锻炼
运动能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供血。不要因为天气寒冷就停止运动。锻炼时要注意保暖,做到劳逸结合,以散步、打太极等项目为宜。
上午10点至下午3点是秋冬户外锻炼的黄金时间。
44.管住嘴,常称重
人们在秋冬季节有摄入高热量食物的习惯。因此,我们在饮食时应避免进食胆固醇含量高的猪肝、猪心、蟹黄、鸡蛋等食物。多吃含钾的土豆、香蕉,可以稳定情绪,保护脑血管。豆类、玉米、苹果、西红柿、海带及多种绿色蔬菜都富含镁,能显著降低脑卒中之害。定期监测体重,如发现体重增加,要注意调节饮食。
进入冬季,中老年人中风患者增加,气候变化是诱发脑中风不可忽视的因素。寒冷的冬季心脑血管发病率最高,家里有老人的,子女应引起重视。
饭后散个步,晕倒在路边
进入三九天后,气温进一步降低了,但70多岁的贺奶奶仍坚持吃完晚饭后散步一小时。
上周六晚19点,贺奶奶吃完晚饭就和老伴出门散步。刚出小区没多久,却突然出现头晕、左侧肢体活动不利索的情况,并瘫倒在路上。贺奶奶的老伴急忙把她送至就医,经CT检查被确诊为脑中风。经过紧急救治,病情总算稳定下来,只是说话还不是很利索。
那么,什么是脑中风呢?“脑中风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由于大脑里面的血管突然发生破裂出血或者因血管堵塞而造成大脑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会对大脑组织造成突发性损坏。临床将脑中风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中风两种,都具有极高的病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
冬季为脑中风高发期
那么,为什么贺奶奶散个步都会中风呢?寒冷的冬季发病率最高,春季气候转暖,脑中风的发病率也开始下降,夏季发病率最低。
为什么气温的变化会导致脑中风的发生呢?这是因为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末梢血管收缩,外围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寒冷还能使血中的纤维蛋白增加,血液黏滞度增高,容易形成血栓。特别在睡眠状态下,血流缓慢,如室内温度较低,更易发生脑血栓。而且在寒冷的刺激下,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内腓肽、醛固酮等分泌增加,也容易造成血管张力升高和血压升高,从而导致脑中风的患病率升高。不同的气候条件对脑中风有不同的影响,其中脑出血发病与高气压、冷气团活动有关,表现为冬季高发,秋季低发;而脑梗塞的发病与高温、高压及低温条件有关,表现为冬季相对较高,但不如脑出血明显。
3-6小时是中风治疗“黄金时间”
对于中风的治疗,越早发现越好。在脑中风发生后的3-6小时内为治疗的“黄金时间”,因为此时脑细胞尚未坏死,瘫痪的肢体有恢复正常的可能,而一旦超过6小时,就会增加救治的困难。
如何预防脑中风呢?
适当运动,留意早期症状,可以有效预防中风。冬季同样可以进行运动锻炼,但要注重适量,晨起喝夜晚温差大,尽量不要在这些时候室外运动。
此外,中风早期会出现一些前兆性的症状,要预防中风,家人只要留心观察老人,就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
中风患者在患病前,身体也会发出一些报警性“信号”,包括突然性单眼或双眼看不清东西,面部或单侧肢体出现麻痹、无力等症状,吐字不清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该格外留心。同时,不少人在中风前还会出现头痛突然加重或持续性剧烈头痛,有时还会伴随出现呕吐、眼花、耳鸣等症状。有些人可能还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判断力和智力短暂障碍以及嗜睡、频繁性出鼻血等症状。
另外,还要注重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并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以选择步行的运动方式。
此外,冬季起床太快也可能导致中风。睡醒后,可以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坐起后靠在床上进行短暂的休息。
哪些人群容易患脑中风
“三高”人群。“三高”可谓是中风的三大“推手”。高血压是目前研究显示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样,血糖和胆固醇控制不好,也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白领、骨干、精英人群,这类人由于压力大、睡眠不好、熬夜,加上应酬、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易发生脑中风。
40岁以上人群。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体检,一年一次为宜。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人群。觉醒型卒中通常是指入睡时无明显症状,醒来后患者本人或被目击者发现有脑卒中症状的急性脑梗死。吸烟、高血压、房颤及具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情况时更易出现觉醒型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