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您现在的位置: 疾病饮食资讯_疾病饮食食谱 > 疾病饮食注意 > 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

发布时间:2018-3-13 19:41:20   点击数:

酒精性肝病的病因

酒精性肝病的病因主要有6个方面:遗传因素主要为基因多态性;免疫学因素;过氧化和缺氧;性别因素,女性的易感性与其肝脏对酒精代谢、乙醇脱氢酶含量少、细胞因子产生及胃对酒精代谢的不同有关;肥胖与营养;乙醇和病毒的相互作用可以加重肝脏的损伤等的病毒感染。发病机制:乙醇代谢及其对机体代谢的影响;乙醇的肝毒性作用。病理学:酒精性肝病的变化规律是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

酒精性肝病的详细解释:

1.遗传因素

现已知乙醇脱氢酶(ADH)、乙醛脱氢酶(ALDH)及细胞色素P(CYP)均具有遗传学上的多态性现象。我国ADH和ALDH的基因型分布研究仅在台湾地区有初步报道,医院曾从酒精性肝病大鼠肝脏分离一个新基因CYP2EI。研究证实,ADH、ADLH的异常在ALD的遗传倾向中具有较大意义。现已知体内乙醇代谢主要通过胃和肝脏的ADH、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MEOS)和肝脏过氧化氢酶及非氧化代谢途径,产生大量的NADH、乙醛,乙醛再经ALDH催化氧化代谢为乙酸。亚洲人包括中国与日本和美国亚裔,有半数缺乏活性ALDH2,且其肝内存在一种ALDH2抗体,致使血内乙醛浓度增高,饮酒后易面红,酒精耐受性低,西方人肝组织中不仅有ALDH2,并且还有ALDH1两种同工酶,故西方人善饮,ALD发生率较东方人为高。

2.免疫学因素

较多报道认为酒精性肝病与IL一1、IL一2、IL一6、IL一8、IL一10、TNF一α、TGF一β1、IFN一γ等有关。另有认为乙醛与体内蛋白结合物可作为抗原诱生免疫反应,或直接致肝损伤。HLA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型也与酒精性肝病有关。机体的免疫状态对酒精性肝病的易感性不起决定作用,但免疫机制(尤其是细胞因子介导)对炎症反应和肝脏损害十分重要。

3.过氧化和缺氧

脂质过氧化物生成丙二醇(MDA),在酒精性肝病可见MDA增加;载脂蛋白A一1的mRNA在慢性酒精性中毒大鼠肝脏水平明显低下。肝组织缺氧与嗜酒者肝窦内皮细胞产生增加有关,因内皮素(ET一1)使血管收缩,酒精致局部低氧血症有较详研究。在酒精性肝病中,肝脏环加氧酶一2基因增加,有助于血栓素B的产生,血栓素抑制剂可减轻鼠酒精性肝病的病理改变。自由基作用是酒精致肝脏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肝脏CYP2E1活性改变,在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多链不饱和脂肪酸饮食加重酒精性肝损害;蛋白代谢异常可能也是肝脏损害原因之一。我们的一些研究发现肝脏脂肪变性与脂细胞活化和肝纤维化无直接联系,但肝脏脂肪可能通过脂质过氧化促进肝纤维化的启动和发展;同时也发现酒精不仅使肝脏在脂肪变基础上MDA和Hyp的含量上升,而且增加SMA—α阳性细胞的数目,提示酒精可能促使脂肪肝直接向肝纤维化发展。目前认为酒精性肝病病理过程中,肝脏坏死、炎症和Kupffer细胞增加不是肝星状细胞增殖、活化及随后肝纤维化的绝对先决条件;酒精诱导的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和肝脏脂肪变性可能因酒精代谢过程中乙醛浓度增加和脂类过氧化反应加剧引起。

4.性别

女性更易患ALD,所引起的ALD病情更严重。女性的易感性与其肝脏对酒精代谢、乙醇脱氢酶含量少、细胞因子产生及胃对酒精代谢的不同有关。

5.肥胖与营养

酗酒者由于食物摄入减少,影响体内蛋白质及能量代谢而导致营养不良。多变量分析表明肥胖也是A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有可能与微粒体系统有关。高热量、高脂饮食有助于产生酒精性脂肪肝。营养异常与ALD发生亦有很强的关联。营养状态的两个极端即营养不良和过剩(肥胖)均与AID高发病率相关。推测营养不良使谷胱甘肽和维生素E等保护性抗氧化剂缺乏促进了ALD的发生。另一方面.高脂饮食也被认为是ALD的危险因素,有报告食用大量多不饱和脂肪的人群其ALD发生率增高。现已认识到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舫肝(NFASH)等肝病的重要因素,肥胖同时又饮酒者,肝病相关危险性会增加2.5~3.0倍以上。

6.病毒感染

酒精性肝损害可增加对HBV和HCV的易感性,乙醇和病毒的相互作用可以加重肝脏的损伤,使病情迁延不愈。近年来,饮酒过量和并发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肝硬化发生率呈增高趋势。

发病机制:

1.乙醇代谢及其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已证实乙醇具有直接的肝脏毒性,乙醇在肝内代谢产物及代谢紊乱是导致酒精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乙醇很易从胃肠道吸收,其中大于90%在肝脏通过乙醇脱氢酶(ADH)和一些微粒体酶(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进行氧化代谢。酒精不能储存,必须被代谢,乙醇脱氢酶产生乙醛,是酒精的主要代谢产物,并可继续被氧化成乙酸盐。乙醛对肝脏及其他脏器具有毒性作用,乙醇转变成乙醛及乙醛转变成乙酸盐或乙酰辅酶A的过程中都可产生还原性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NADH与NAD的比值增高使肝内的氧化还原状态发生改变。使细胞内环境处于还原状态,从而干扰碳水化合物,脂质代谢及其他一些中间代谢环节。乙醇氧化伴有丙酮酸还原成乳酸,所以可促进高乳酸血症,低血糖和酸中毒的发生。此外,乙醇氧化还伴有草酰乙酸还原成苹果酸,由此可使三羧酸循环活性降低,糖异生作用减弱及脂肪酸合成增加。饮洒后,α-磷酸甘油增加,从而加强甘油三酯合成,产生高脂血症。虽然饮酒后机体的耗氧量正常,但原来用于分解脂肪酸的氧被用于乙醇氧化成乙酸,这种利用氧的转变是饮酒后脂类氧化减少而酮体生成增加的机制。此外,乙醇的代谢还能导致肝脏局部代谢活动增强,从而促进肝腺泡Ⅲ带(终末肝静脉周围区)的缺氧性损伤。

2.乙醇的肝毒性作用

以往认为乙醇致肝损伤归因于微粒体乙醇代谢引起的氧化应激,即乙醇诱导微粒体酶细胞色素CYP2E1,产生大量毒性氧自由基损伤肝组织。近年来对ALD发病与CYP2E1,关系进行了重新评价,如给剔除CYP2E1基因的小鼠喂饲乙醇.发现也导致与对照组小鼠相同的肝损伤,说明有CYP2E1以外的其他因素在ALD的发病机制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这些因素包括激活Kupffe细胞、肝脂肪变性和消耗线粒体谷胱甘肽,它们共同作用导致ALD的发生。

1.激活Kupffe细胞

Kupffe细胞是ALD发生的重要介导因素。Kupffe细胞能产生有重要致病作用的细胞因子和活性氧,目前研究提示乙醇可促使小肠细菌移位入门脉循环,内毒素可刺激Kupffe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活性氧化基.引起炎症反应,并能直接损伤肝细胞。

2.肝脂肪变性

肝细胞脂肪变性使肝细胞更易受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性损伤。事实上脂肪变性使肝脏对多种类型的氧应激敏感,也是脂肪性肝炎“两次打击”

(Twohits)假设的理论基础。“两次打击”假设认为,酒精、肥胖、糖尿病、药物及其他代谢异常等病因引起的脂肪肝病变,均系通过增加氧化活性和脂质过氧化引起肝脏损伤,导致脂肪肝发生及后继病变进展。初次打击指各种不同病因通过增加氧应激使来自分子氧的游离基或反应性氧化物(ROS)形成增多和脂肪酸氧化障碍,导致肝细胞脂肪贮积而形成脂肪肝;第二次打击是指在脂肪肝发生后,经脂质过氧化这一生化和结构破坏性反应的打击,导致脂肪肝进一步发生炎症、坏死和纤维化,是脂肪肝进展的重要机制。也解释了为何肥胖是ALD的危险因素。

3.消耗线粒体谷胱甘肽

乙醇还可通过降低线粒体中谷胱甘肽的浓度.从而降低肝细胞对活性氧化基的对抗作用,并使肝细胞对。TNF介导的细胞杀伤敏感性增加。

病理学:

酒精性肝病的变化规律是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这几种病变往往可部分重叠,而且在很多患者可同时存在.但肝损害的关键性病变是终末肝小静脉周围及肝窦间隙的纤维化。

脂肪肝或脂肪变性是酒精性肝病最早的病理改变,是饮酒所致的最常见的肝脏病变。其肝脏肿大,切面黄,肝脏中增加的脂肪来源于食物、脂肪组织动员的游离脂肪酸以及肝脏中合成和不充分降解的脂肪。除了再生的细胞区域外,大部分肝细胞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脂肪小滴。有些融合成较大的液滴(大脂滴型)并占据整个胞浆。脂肪常聚集在3带(中央区)和2带(中间区)。脂肪变性的晚期可出现脂肪空泡,通常位于门静脉周围,脂肪空泡由几个肝细胞内的脂肪滴融合而成。Mallxry(酒精性玻璃样变性)小体是由肿胀肝细胞内的一些胞浆纤维蛋白沉积所致,其中包古很少的脂肪或不含脂肪。HE染色时Mallxry小体看似不规则的紫红色聚集物。Mallxry小体虽然是酒精性肝病的特异病变,但也见于某些wilson病、小肠旁路术后的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胆汁淤积)、糖尿病、肥胖症及肝细胞癌。此外,在肝腺泡3带可见到肝窦和肝细胞周围的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在Disse间隙中也能出现,在肝窦内皮下形成一连续的膜状结构。在这类酒精性肝病中还会出现静脉病变,有些患者的终末肝小静脉周围明显硬化,这种病变称为硬化性玻璃样坏死或中央性玻璃样硬化。在发生肝硬化之前这种病变就可引起门脉高压,而且可能是发生肝硬化的早期表现之一。静脉瘢痕(常见于静脉受阻疾病)能导致无明显硬化的门脉高压。在脂肪肝发展成肝硬化的中间过程中可见到有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及坏死的酒精性肝炎。细胞坏死及中央带(3带)缺氧会牵.j激胶原形成。但是在肝星状细胞(HSC)转化成为肌成纤维细胞也即由静止型转为活化型后,其成为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而纤维化可不经过酒精性肝炎直接发展为肝硬化。在严重酗酒者中大约20%的患者可发生肝硬化,其肝脏内可见完整的小结节,正常结构被一些纤维间隔和结节破坏。虽然炎性细胞浸润和脂肪肝是其特征性病变,组织学变化偶尔也类似慢性活动性肝炎。如果停止酗酒,而且肝脏发生再生反应,则可表现为混合性肝硬化。在酗酒者中有小于10%的患者无论肝脏正常还是发生脂肪肝或肝硬化,其肝铁含量都升高。铁分布在肝实质细胞和Kupffer细胞内,这似乎与酒精中的铁含量或酗酒时间长短无关,体内铁的贮存并没有明显升高。酒精性肝硬化是一种晚期疾病,10%~20%的长期慢性大量饮酒的患者可发生。酒精性肝硬化时多表现为小结节性硬化。

正常人24h内体内可代谢酒精g。长期饮酒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可引起酒精性肝病。因为洒精在小肠等部位吸收后,绝大部分在肝内代谢。乙醇脱氢酶(ADH)系统是最重要的代谢通路。酒精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ADH的作用氧化为乙醛,又经乙醛脱氢酶氧化为乙酸。大部分乙酸在外周组织中进一步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余的进^三羧酸循环产生能量或合成脂酸。当长期大量饮酒后,肝细胞负担加重,不能正常进行酒精的代谢与转化,使乙醇和乙酸在肝内堆积。引起肝细胞代谢紊乱,三羧酸循环受抑制,线粒体脂肪酸氧化能力下降,载脂蛋白缺乏,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障碍,使甘油三酯沉积于肝细胞,引起肝细胞脂肪性变。

乙醇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的氧化过程中伴随辅酶I(NAD)转化为还原型辅酶I(NADH)而改变了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促使自由基形成,导致促氧化物质增多,抗氧化物质减少,形成氧化应激,从而造成膜磷脂质和DNA过氧化而损伤肝细胞。肝细胞内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MEOS)也参与了乙醇代谢,当乙醇水平很高时,诱导MEOS内细胞色素P产生活性氧中间体,引起脂质过氧化而损伤细胞器。同时,乙醇和乙酸可能通过某种途径增加胶原的合成,促使肝脏的纤维化,井损害肝细胞的微器、胞质膜和细胞骨架,进一步促使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肝硬化的形成。AlD的病理损害过程可能有肠源性内毒索、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免疫反应、细胞凋亡等因素的参与。另外。有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在ALD的发病中起了…定的作用。当肝kupffer星形细胞功能遭受破坏和肠管的通透性亢进时可导致严重的内毒索血症。内毒素首先以炎症性细胞因子为触发点,引发全身炎症性反应(SIRS)及微循环障碍。进而发展为肝功衰竭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

症状

酒精性肝病的症状

一般而言,症状的出现取决于饮酒多少、时间多长。酗酒者通常在饮酒30年后出现首发症状,在40年后出现严重问题。症状一般与饮酒的量和酗酒的时间长短呈正相关,大多在30多岁时出现明显症状,而40多岁时可出现严重的病变。仅有脂肪肝的患者通常投有症状,33%的患者可出现肝脏肿大,但表面光滑,偶尔有触痛。常规的生化检查一般也正常,7一谷复酰转肽酶(GGT)常增加。还可出现蜘蛛痣及由酒精中毒直接造成的高雌激素血症和低雄激素血症的症状。在酒精性肝病临床经过的各个阶段中都可见到相应的组织学损害。男性因酒精而导致的症状类同于雌激素过多和雄激素过少而产生的结果为睾丸缩小,乳房增大。脂肪肝通常无症状,其中1/3的病人肝脏有增大,偶尔出现肝脏触痛。酒精性肝炎可有发热、黄疸、白细胞增高、肝脏增大、触痛并有自觉疼痛,皮肤出现蜘蛛痣。肝硬化的病人可以有一些酒精性肝炎的症状或特征,也可出现酒精性肝硬化的并发症,门脉高压伴随脾大、腹水、肝肾综合征、神志错乱(肝性脑病的主要症状)或肝癌。肝硬化也可无临床表现,或有酒精性肝炎的特征或出现明显的并发症:门脉高压伴有脾肿大、腹水、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甚至原发性肝癌。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象可有贫血,肝硬化时常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2、谷草转氨酶(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酒精性肝炎及活动性酒精性肝硬化时增高,但AST增高明显,ALT增高不明显,AST/ALT之比大于2时,对前述两病有诊断意义。

3、γ-谷氨酰转移酶(γ-GTP),分布在肝细胞浆和毛细胆管内皮中。酒精损伤肝细胞微粒体时升高较灵敏。

4、氨基酸谱中α-氨基丁酸和亮氨酸成比例的增高。

5、靛氰绿滞留试验异常为早期酒精性肝病指标。

6、血清内特异性,酒精性透明小体、抗原抗体阳性,重症时抗原抗体均阳性;恢复期抗原阴性,抗体仍短时间阳性。若抗原抗体阳性表明病情进展。血清IgA升高、并有低锌血症,高锌尿症。故肝病时肾锌清除率有助病因诊断。

7、血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增高有助于脂肪肝之诊断。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有助于肝硬化诊断

B型超声检查

(1)脂肪肝:显示肝体积增大,实质出现均匀一致的细小回声,并有细小光点密集,声束衰减增强的“明亮肝”。

(2)酒精性肝硬化中见脾脏肿大。肝实质回声增强,尾叶相对增大。脾静脉及门静脉直径明显超过正常(前者正常1.0cm,后者为1.5cm)。

CT检查

(1)脂肪肝:其特点为全肝、肝叶或局部密度低于脾脏的改变。增强扫描时正常肝区及脾脏明显强化,与脂肪肝区的低密度对比更明显。

(2)肝硬化:其特点为肝裂增宽,肝叶各叶比例失调,尾叶相对增大,肝有变形,脾增大,大于5个肋单元。

3、肝活组织检查可确定有无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并可通过组织学检查与其他病毒性肝炎鉴别。

(1)脂肪肝:肝病变的主体约1/3以上肝小叶(全部肝细胞1/3以上)脂肪化可确诊。

(2)酒精性肝炎:其组织特点有酒精性透明小体(Mallory小体);伴有嗜中性白细胞浸润的细胞坏死;肝细胞的气球样变。

(3)酒精性肝硬化:典型的肝硬化呈小结节性。结节内不含有汇管区和中央静脉,结节的大小相似,并被纤维隔所包围,结节直径常小于3mm,一般不超过1cm。随着病理的演变可形成大结节或坏死后性肝硬化。

临床表现

(1)酒精性脂肪肝:可无症状或轻度不适,重者可出现乏力、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肝区不适或疼痛等。多数患者有肝脏肿大,肝脏质地软或充实,表面光滑,边缘钝,有轻度压痛;脾脏肿大不常见,部分患者有轻度黄疸。酒精性脂肪肝经戒酒后可好转,预后较好。

(2)酒精性肝炎:症状轻重不等,一般较酒精性脂肪肝为重,重者可出现明显食欲不振、消瘦、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甚至发生腹水、肝昏迷。大多有肝肿大、黄疸,脾大见于10%~70%患者,少数伴腮腺肿大及掌挛缩症(Dupuytren挛缩)。酒精性肝炎预后与病变程度有关,合并腹水、出血、脑病、肾衰者预后极差。

(3)酒精性肝硬化: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常见症状包括体重减轻、纳差、乏力、倦怠、腹痛等。黄疸多表明同时合并酒精性或病毒性肝炎,肝内胆汁淤积或溶血。营养状态差,面色黝黑,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较多见,腮腺肿大,掌挛缩亦可见到。肝肿大常见,但晚期也可不大或缩小,可出现脾大及其他门脉高压体征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酒精性肝硬化预后与戒酒早晚及有无并发症有关,早期戒酒可使5年生存率提高。

辅助检查

(1)血清转氨酶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清胆红素常增高,并发淤胆者则明显升高;多数患者ALP、GGT增高。脂肪肝患者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β-脂蛋白可有轻到中度升高。酒精性肝炎患者AST升高明显,常有贫血及白细胞增高,凝血酶原时间有不同程度延长,血清酒精性透明小体抗原及抗体阳性。肝硬化患者脾亢可致全血细胞减少,血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IgA、IgG、1gM增高。血GGT/ALT比值显著升高。

(2)肝脏B超,对诊断脂肪肝有帮助

(3)肝穿刺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小叶中心性细胞变性、气球样变及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特征性的酒精性透明小体(Mallory小体)。有时可同时见到脂肪变或肝硬化的表现。病理检查还可确诊本病的病变类型。

中华肝脏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拟定酒精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

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酒精量男性≥40g/d,女性≥20g/d;或2周内有暴饮史,折合酒精量)80g/d。禁酒后血清ALT、AST和GGT明显下降,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即在2倍正常上限值(ULN)以下。禁酒后肿大的肝脏1周内明显缩小,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除外病毒感染、代谢异常和药物等引起的肝损伤。未能符合上述条件者,应取得组织学诊断证据。

下列项目可供诊断参考:AST/ALT2,血清糖缺陷转铁蛋白(CDT)增高,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增高,酒精性肝细胞膜抗体阳性,血清谷氨酸脱氢酶(GDH)/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OCT)0.6,以及早期CT测定肝体积增加cm3/m2体表面积。应注意有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时,即使饮酒折合酒精量40g/d也会发生酒精性肝病。酒精量换算公式为:酒精量(g)=饮酒量(ml)×酒精含量(%)×0.8(酒精比重)。

鉴别诊断:

1.非酒精性脂肪肝

2.病毒性肝炎

3.非酒精性肝硬化

治疗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概要:

酒精性肝病治疗原则包括戒酒,改善营养,治疗肝损伤,对于严重AH患者,糖应质激素是研究得最多也可能是最有效的药物。或通过其他药物来治疗。重症酒精性肝炎的治疗原则与重症肝炎相同.与即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其他药物治疗方法的疗效尚未明确。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ALD的治疗原则包括戒酒,改善营养,治疗肝损伤,防治并发存在的其他肝病,阻止或逆转肝纤维化的进展.促进肝再生,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终末期肝病进行肝移植等。

(二)一般治疗

1.戒酒

戒酒是ALD治疗的关键因素,戒酒或显著减少酒精摄入可明显改善所有阶段患者的组织学改变和生存率,戒酒后数周至数月内临床和病理表现可明显改善。Child-PughA级的ALD患者戒酒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80%,Child-PughB、C级患者在戒酒后也能使5年生存率从30%提高至60%。戒酒治疗具体措施,包括确认患者嗜酒及酒精依赖的程度,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辅助治疗。心理治疗通常由一般医护人员完成,简要心理治疗包括告知其问题所在及其特性,并提供改变其行为的建议,虽然非常简单,却可使47.7%的酗酒者在1年内显著减少酒精摄入量,且有很高的费用效益关系。对于较严重的患者,则需由心理医师进行认识、行为治疗和动机增强治疗。药物辅助治疗用于增加戒酒率及处理戒酒综合征,Acamprosate和纳洛酮可减少ALD患者的饮酒天数,提高戒酒率。Acamprosate为水溶性生磺酸衍生物,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抑制谷氨酸神经递质,缓解喊酒时的神经症状。Acamprosate不适用于Child-PughC级患者,其他患者可很好耐受,其疗效可持续至停药以后的1年。纳洛酮为鸦片样物质拮抗剂,可用于有高度酒瘾者。

2.营养支持治疗

ALD患者通常并发热量/蛋白质缺乏性营养不良,与疾病严重度和病死率有关,而营养不良又可加剧酒精性肝损伤。因此,宜给予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类、高热量的低脂饮食,必要时适当补充支链氨基酸为主的复方氨基酸制剂。最近开展的肠内营养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令人鼓舞。

(三)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尽管进行了多项随机对照研究和荟萃分析,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ALD仍有一些争议,对于严重AH患者,糖应质激素是研究得最多也可能是最有效的药物,一些研究表明酒精性肝病的起始和发展阶段有炎症免疫因素参与,糖皮质激素能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脂氧合酶和环氧合酶的途径,从而抑制白三烯类及前列腺素类的促炎症作用,尚可促进白蛋白合成和阻止I型胶原生成。然而,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死亡率仍较高,特别在伴发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并发急性感染、胃肠道出血、胰腺炎。血糖难以控制的糖尿病者为应用皮质激素的禁忌证。目前认为激素仅适于少数不伴有肝硬化的酒精性重型肝炎。为此,仍需积极寻找能够替代激素可有效治疗AH的药物。

2.已酮可可碱(PTX):PTX是一种非选择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具有拮抗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可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2α)基因下游许多效应细胞因子的表达,而TNF2α在AH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清TNF2α水平与AH患者死亡率呈正相关。PTX可以显著改善重症AH患者的短期生存率。但在PTX成为AH的常规治疗方法之前,还需进行PTX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或用于对皮质激素有禁息证的AH患者的临床试验。

3.抗TNF2α抗体:除了糖皮质激素和己酮可可碱等非特异性抗炎治疗措施外,目前针对AH的炎症损伤正在进行几项新的治疗试验,其中以抗TNF2α抗体的治疗前景最好。Inflximab是一种从人或者家鼠中分离出来的抗TNF2α单克隆抗体,与TNF2α结合后可阻断其生物学效应,动物实验表明其可有效防治大鼠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初步临床试验显示,Inflximab单独或与激素联用均可改善AH患者的血清生化指标且安全性良好,但至今尚缺乏Inflximab治疗AH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且其安全性仍需评估。该药治疗其他疾病的临床试验显示,有促进肝细胞增生及诱发感染等不良反应,而这些可能会限制其在ALD中的推广应用。

4.丙硫氧嘧啶:大部分严重酒精性肝损伤发生于肝腺泡3区,酷似肝缺血性损伤,长期摄取酒精的动物和人呈高代谢状态,正常情况下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的肝腺泡3区在酒精中毒时更易受损。实验研究显示甲状腺切除和丙硫氧嘧啶治疗可部分防止摄取酒精的动物发生缺氧性损伤。也有报道丙硫氧嘧啶对酒精性肝病无效。目前认为丙硫氧嘧啶降低酒精性肝病的病死率的疗效主要见于严重病例,而且是酒精量相对较少者。因此,如果能恰当选择病例,掌握指征,也许能提高丙硫氧嘧啶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疗效。

5.秋水仙碱:秋水仙碱可以抑制白细胞游走,可减轻实验性动物的肝损伤,多项研究表明长期应用有抗肝纤维化作用。然而,其较大的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6.S-腺苷蛋氨酸:酒精性肝病时,腺苷蛋氨酸合成酶活性下降,内源性腺苷蚩氨酸生成减少,补充外源性腺苷蛋氨酸,理论上对酒精性肝病有利。其通过转甲基作用,增加膜磷脂的生物合成,并增加K—Na-ATP酶的活性,影响线粒体和细胞膜的流动性,加快胆酸的运转;通过转硫基作用生成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加强肝细胞的解毒作用,可以纠正和减轻酒精性肝病的肝损伤。用法:0.5~1.0g静脉滴注,Qd,疗程为10一14大。

7.多不饱和卵磷脂/磷脂酰胆碱:ALD中肝细胞线粒体磷脂有变化。提供足够的磷脂可减轻酒精所致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多不饱和卵磷脂还可通过增加肝胶原降解而起抗肝纤维化作用,认为多不饱和卵磷脂可抑制肝星状细胞转变为成纤维细胞,从而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同时提高胶原酶活力,促进胶原降解。用法:~mg,tid。

8.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肚、胡萝卜素、维生素E、硒类化合物等抗氧化剂有可能减少氧应激损伤及脂质过氧化诱致的肝纤维化,还可解除外源性有毒物质对肝脏的进一步毒性作用。

9.抗内毒素剂:酒精性肝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高内毒素血症。酗酒患者肠道革兰阴性菌增加,是内毒素的主要来源。内毒素可从肠道进入门脉循环。内毒素进入肝内可激活Kupffer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造成肝损伤。肠道抗生素在酒精性肝病中可抑制肠道菌群的数量使内毒素血症减轻。

10.其它药物

(1)生长激素或雄激素此类药可以促进蛋白质合成,曾有报道,生长类激紊可使ALD的脂肪变性迅速消失,3年存活率明显增高.但其确切疗效仍存在争议。

(2)胰岛素、胰高血糖索动物实验研究显示,静滴胰岛素和胰高糖索可促进部分切除肝脏大鼠肝细胞的再生,并可提高暴发性肝炎太鼠的生存率。然而2项大型临床试验认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索不能降低All病人的病死率,并且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增加。

(3)抗甲状腺素药急性或慢性酒精摄入均可使机体呈现高代谢状态。从而增加肝脏耗氧量。而丙基硫氧嘧啶(PTU)能降低细胞代谢及耗氧,故使用PTU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有随机临床实验(RCT)结果显示PTU可改善酒精性肝硬化的长期生存率。

(4)抗纤维化药能抑制白细胞的游走功能,减轻实验动物的毒索性肝损伤。有报道秋水仙碱有抗肝纤维化怍用,因能干扰细胞介质的产生,并阻止原胶原转化为胶原,抑制胶原的积贮,故理论上有可能提高酒精性肝硬化的远期存活率。但多项RCT研究以及Meta分析显示秋水仙碱无论是对酒精性肝炎病人的肝组织学改变还是在生存率的改善方面均无明显效果。

(5)抗氧化剂活化豹蛋氨酸有许多功能,在理论上对酒精性肝病病人有利。该药通过质膜磷脂和蛋白质的甲基化,能影响线粒体和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微粘性,可通过转巯基化增加肝内谷胱甘肽、琉酸根及生磺酸水平。s_腺苷甲硫氨酸(SAMe)是存在于人体祈有组织和体液中的一种生理活性分子,主要由肝脏SAMe合成酶催化底物蛋氨酸和AlrP而合成。长期酗酒者sAMe下降,代谢产物生成减少,导致肝细胞浆和线粒体内GSH含最减少。肝细胞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减弱,导致线粒体肿胀,DNA缺乏,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在脂质饮食中,舔加外源性的s-腺苷甲硫氨酸可部分纠正和减轻酒精性肝病的肝损伤,主要是改善线粒体的损害,而对肝脂肪变和肝纤维化无影响。

(6)对降脂药在酒精性肝病治疗中的价值尚有异议。需要指出的是,许多降血脂药可使血脂更集中于肝脏进行代谢,反而促使脂质贮积并损害肝功能。烟酸类、弹性酶及苯氧乙簸类的安妥明、苯扎贝特等降脂药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并有降低糖耐量及升高血尿酸等不良反应.对肝内脂肪沉积无改善作用甚或使其加重。晟近研究发现,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丁可抻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且可显著改善持续饮酒的的脂肪肝病人的肝功能及血脂代姑紊乱。

(7)抗TNF-a抗体抗TNF-a抗体(infliximab)是为抗肿瘤坏死因子a(TNFa)单克隆抗体,是一杂交嵌合IgG1单克隧抗体,其分子系列中75%为人源性,25%为鼠源性。动物实验表明其可有效防治大鼠酒精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初步临床试验显示,1raliximab单独或与激素联用均可改善酒精性肝炎病人的血清生物化学指标.且安全性良好,但至今尚乏Infliximab治疗酒精性肝炎的随机临床实验,其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评估。由于该药治疗其他疾病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lnfliximab有促进肝细胞增生爱诱发感染等不良反应,因此推测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会限制其在酒精性肝病中的推广应用。

(8)中药葛根、积棋子可减轻酒精中毒的临床表现.降低血乙醇浓度,在我国民间广泛用于解酒。实验显示从葛根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葛根素能增强乙醇脱氯酶活性。在我国应用活血化潋中药治疗慢性肝病已有悠久历史,如桃仁、丹参、当归、汉防己碱、何首乌、山楂、姜黄、枸杞子、川芍、泽泻、黄苓、黄精、大黄等,经初步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有改善肝脏微循环,防止肝细胞变性坏死,减少胶原纤维产生或增强胶原酶活性等作用,能否用于酒精性肝病的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内毒素血症的治疗

酒精性肝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高内毒素血症。酗酒的病人肠道革兰阴性菌增加,这是内毒素的主要来源。菌类使肠道内的pH值升高,增加肠粘膜的通透性,使得内毒素从肠道易于进入门脉循环。Kupffer细胞在酒精性肝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毒素可澈活Kupffer细胞,使其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造减肝脏的损害。同时,激活的Kupffer细胞使肝细胞对氧的吸收增加,肝细胞表面的氧张力下降,使肝组织缺氧,加重肝脏的损害。治疗措施包括:

1.抑制LPS的合成与释放

(1)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部分酒精性肝病病人存在严重的肠道菌群紊乱,正常生理厌氧菌减少,需氧菌增加,造成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大量繁殖。因此,使用肠道微生态制剂能缓解肠道菌群失调,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抑制需氧革兰阴性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减少LPSs的合成与释放,降低体内LPS水平。微生态制剂是根据肠道微生态原理而研制的调整微生态平衡的生物制品,它包括活菌、死菌以及相关的产物,此类制剂可改善肠道微生物和酶的平衡,刺激机体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防御机制。可根据需要选择益生菌(probiotics)制剂、益生元(prebiotics)制剂以及合生元(synbiotics)制剂。

(2)防止肠道细菌移位

消化道选择性去污(selectivedecontaminationdigestivetract,SDD)是使用抗生素、防止肠道细菌移位的有教措施之一。一般主张早期口服肠道不易吸收的抗生素如新霉素、多粘菌素等,待肠道细菌大量繁殖后再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反而会加快LPS的释放。内毒素脂多糖抑制剂可以抑制内毒索的台成,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对细菌的系伤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促进LP5的排出和灭活乳果糖可以通过扶植和促进乳酸菌的繁殖来酸化肠道,刺激肠道蠕动,并通过增加肠道内容物的渗透压来软化肠内容物,因而可以促进肠道排泄,减少LPS的蓄积和吸收。近年来,利用血浆净化技术来清除血液中的内毒素已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带阳离子基因修饰的吸附剂如多粘菌素B、活性炭、聚乙酰胺、乙烯二胺以及带氨基的氨化聚球形吸跗剂,对LPs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用上述物质作成透析柱,通过血液灌洗的方法可有效清除部分LPs。

(五)重症酒精性肝炎的治疗

通常,酒精性肝炎病人人院后经戒酒、安静休息、合理地摄取饮食、输入含各种维生素及电解质的液体后,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很快便可得以改善,且预后良好。但是有极少数病人虽通过戒酒和其他积极的内科治疗,但肝肿大仍持续,同时可能合并肝性脑病、肺炎、急性肾功衰竭、消化道出血、内毒素血症等,这些病人多数在一个月之内死亡。这种情况被诊断为重症酒精性肝炎。

重症酒精性肝炎的治疗原则与重症肝炎相同.与即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进行必要的营养及代谢支持,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减轻肝脏负担,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徽循环、控制出血,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预防和控制肝性脑病、继发性感染、脑水肿、低血糖及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但需要强调的是,在没有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的情况下,重症酒精性肝炎病人没有必要禁食.可吃些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以提供足够的热量,并补充以B族维生素为主的各种维生紊及锌等微量元素。为预防肝性脑病,宜补充白蛋白、专门应用于增强肝功能的特殊组成的氨基酸等。另外,对不伴有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煦消化道出血的病例,以及发病早期的病例,可以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治疗,以便阻断从内毒素血症向高细胞因子血症、SIRS恶性转变这一网络的最初阶段。采取血浆交换疗法(PE),同时进行持续性血液滤过透析(CHDF)的治疗方法行之有效。也有关于利用可吸附内毒索、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透析柱进行血液净化取得成功的报道。此外,高压氧疗法也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重度酒精性肝病病人。尤其是终末期肝硬化,如符合严格的筛选标准,可考虑肝移植。与非酒精性肝病病人肝移植相比,酒精性肝病病人有较高的移植后生存率,复发率也较低,平均仅约10%。再饮酒是影响其生存期的主要原因。由于器官来源有限而限制了肝移植广泛应用。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有可能彻底解决器官来源和异体移植排异反应这2大难题。

治疗策略:

(一)正确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酒精性肝病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肝病,在我国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在组织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及旰硬化。临床表现变异甚大,从无症状性肝肿大到门脉高压、肝衰竭。肝活检可确定本病的类型和肝组织损害的严重程度,但对于严重黄疸和凝血酶原时闻明显延长时不宜进行肝穿刺活检。根据肝脏病变情况酒精性肝病的病理诊断可分为轻型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5种类型。目前,临床上可将ALD分为4型,其前提是所有病人均有长期饮酒史。

(1)轻型ALD肝功能基本正常,肝组织学表现符合轻型酒精性肝病。

(2)酒精性脂肪肝B超或cT检查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或者肝组织学表现符合脂肪肝诊断。

(3)酒精性肝炎肝组织学表现符合酒精性肝炎的诊断,或者符合以下诊断依据和附加依据中的3项。诊断依据:①饮酒量增加可作为发病或恶化的诱因;②以AST为主的血清转氪酶升高;③血清胆红素34.2μmol/L。附加依据:①腹痛;②发热;③外周血白细胞升高;④ALT2倍正常值;⑤GGT2倍正常值。

(4)酒精性肝硬化符台肝硬化诊断的临床标准。在诊断时应区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

(二)强调戒酒和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性。

通常认为酒精性脂防肝为良性病变,尽管急性脂肪肝可导致门脉高压,但戒酒后可使病变逆转。如果酒精性脂肪肝病人继续饮酒,连续肝活检证实可发生更严重的肝损伤。目前认为,酒精性肝炎具有高的独立死亡危险因素,较非括动性肝硬化更易导致死亡,应引起重视。本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在于戒酒和改善营养状态。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但并非对每一病例均有效,或者仅对某一方面如改善肝功能、降低死亡率、减少肝硬化发生等方面可能有一定疗效。对晚期病人,肝移植是理想的治疗方法,但其来源有限。治疗费用昂贵,国内尚难以推广。目前许多治疗方法都在试行之巾,欧美国家正在积极研究这些方法所得到的生存率的差异,从而判定其疗效。总之,对酒精性肝病的药物治疗,尽管进行了很广泛的实验研究,目前仍缺乏一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除戒酒、肠内及肠外高热量营养支持治疗得到肯定的评价外,其他药物治疗方法的疗效尚未明确。

保健

酒精性肝病的保健

保健:酒是我们所知道的食物中,对肝脏伤害是最大的,如果人一天喝2两白酒,4周下来肝脏就有可能出现脂肪变性,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脂肪肝,如果连续喝上两个月,那肝脏就会受到明显破坏,转氨酶就会升高,大概三到五年后人体会明显感到不舒服,这时候问题就大了。

饮食:

酒精性肝病患者,饮食要注意一定的原则,绝对禁酒是首先要做到的一个方面,另外,饮食需遵循以下原则。

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无刺激,少量多餐;合理食用蛋白质,供应适量的脂肪,供给充足的碳水化合物;限制膳食中的水和钠的含量,有水肿或顽固性腹水的患者,每日摄入的盐量不超过3克严重水肿时宜用无盐饮食;多吃含锌丰富的食物;最后,肝硬化合并食道静脉曲张时,严禁食用油炸食品和干果类食品,避免划伤食道静脉,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以致危及生命肝性脑病患者给低蛋白饮食。

预防

酒精性肝病的预防

1、一级预防不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是预防酒精性肝病的根本。在现实生活中,要完全做到这点是不可能的。因此,退而求次之,只能要求做到尽量少饮含精的饮料。在饮酒后及时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并服用解酒药物如葛根。

2、二级预防对有大量饮酒及(或)长期饮酒的患者,应予以定期检查肝功能,必要时行肝穿刺组织活检,早期发现酒精性肝病,并确定其发展的程度。目前尚缺乏诊断酒精性肝病的特异的、灵敏的指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酒精性肝病的并发症

除一般肝硬化外,还有营养不良、贫血、蜘蛛痣、肝掌、神经炎、肌萎缩、腮腺肿大,男乳女化,睾丸萎缩等。









































白癜风最好治愈方式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治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gworkshop.com/jbzy/815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