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以岭委员:打造健康中国,从慢性病预防开始
“我们有几亿慢性病患者,建设健康中国任重道远!”正在此间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说,打造健康中国,应该先从慢性病预防开始,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开始。
“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在来自医疗卫生领域的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
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和研发的吴以岭说,我国心脑血管病患者已有2亿多人,每年死亡人数近300万,平均10秒死亡1人;2010年统计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者就已达到1亿多人,前期人群就有4亿多。
“这些慢性病病程时间长,晚期危害大,诊治费用大,社会家庭成本高,造成巨大社会负担。”吴以岭说。
世卫组织统计表明,慢性病发病率与当地防治体系的完善程度有着密切关系。吴以岭说,在我国,往往是重治疗轻预防,慢性重大疾病防治体系不够完善。现在预防工作很少有人抓。需要制定宏观健康公共政策,构建针对重大疾病的预防性服务体系。
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吴以岭建议把疾病预防与大健康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医药养生有机结合,既促进医疗卫生体系向预防为主转变,又使预防医疗与健康产业同步发展。
二、建议医疗体制构建从疾病治疗扩展到健康管理
“随着中国老龄化时代的来临,人群疾病谱逐渐转为慢性病为主。因此,我国的医疗体制构建应从疾病治疗扩展到健康管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翔玲对记者表示。
据悉,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在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年下半年的国务院医疗工作常规会议上指出,要重点发展养老、健康等服务,提高重大慢性病防治能力,再次将扶持健康产业作为政府重点工作来抓。
但目前我国医疗和健康管理依旧存在配置不平衡的问题。
慢病负担激增
郑翔玲告诉记者,年我国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例数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
同时,慢病疾病谱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国际著名医学期刊LANCET发布《回顾20年全球死亡原因及死亡变化率报告》中指出,年中国死因前三位是中风、缺血性心脏病和交通事故,与年相比,近年以上3种疾病死亡人数大幅上升。而人群患病率前3名为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高血压。
慢病控制投入小,收益大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预防投入1元钱,将减少治疗费用8.5元,节约抢救费用元。
“慢性病的预防和日常管理对于减少医疗需求和费用的作用尤为明显,但我国慢性病控制现状不容乐观”,郑翔玲说。
她阐释称“我国有高血压患者3.3亿,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5.0%、36.2%和11.1%(据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远低于美国的74.0%、71.6%和46.5%(据-年美国NHANES数据)。
而值得注意的是,欧美日发达国家已经从慢病控制中获益,郑翔玲表示,从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重视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的综合干预,70至90年代,美国冠心病发病率下降了50%以上。而日本也通过心脑血管病防治使脑卒中死亡率下降了80%。
国内慢病预防投入差距甚远
据卫生部发展研究中心在天津、甘肃等地的抽样调查显示,当地医疗治疗费用支出占总费用的84%,加上辅助医疗费用和零售药品服务费用后高达97%左右,而公共卫生与预防领域投入仅占1%~2%。“我国在慢病预防控制方面投入严重不足。”郑翔玲感叹道。
健康管理:四两拨千金
针对以上问题,郑翔玲建议相关部门能够引起足够重视,改变传统观念,增加健康管理资金投入,医疗卫生服务的最终目标不应仅是解决治疗领域的具体问题,更应致力于健康服务模式的整体转型,即从过去的“疾病治疗”模式向“健康维持”模式转变。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多种传媒传递科学的健康知识,使未患病人群加强健康管理意识,减少罹患疾病的风险;使已患病的人群加强疾病监控和管理,提高慢性病的知晓率和控制率。
发挥商业健康保险以及移动医疗优势来更好完成全民健康管理。“具体落实上,一方面加强政策鼓励,激励企业(雇主)为员工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企业和保险公司通过加强健康管理和体检以促进员工健康水平的提升。同时,可探索和落实家庭医生制度及其配套措施,例如针对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的健康管理实施绩效考核制度等。另一方面,引入新型移动医疗和互联网手段,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居民健康信息的电子化水平以避免重复的医疗服务,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更好的延续健康管理工作”郑翔玲补充道。
长按图片识别“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