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您现在的位置: 疾病饮食资讯_疾病饮食食谱 > 疾病饮食两性 > 颈动脉粥样硬化火热病机与证治探讨一

颈动脉粥样硬化火热病机与证治探讨一

发布时间:2021-8-5 17:43:51   点击数:

?作者:丁元庆屈静杨军

?编辑:李佳静

随着缺血性中风发病率的不断升高,作为中风发病独立危险因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通过对火热致中、火热脑病等传统理论的研究,加之临床验证,认为火热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1火热形成的影响因素

火热邪气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致病因素,其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并且在其形成过程中常与痰、瘀相兼致病。

1.1先天因素

先天禀赋的不同,是形成人不同体质的重要因素,先天因素可因遗传性,父母素体强盛,禀赋多强,反之则多弱。阳盛体质、痰湿体质往往与禀赋有关,《景岳全书·传忠录》曰:“禀赋各有阴阳。”《泰定养生主论》亦有“素禀痰证”之说。

1.2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温室效应、环境污染、臭氧洞扩大、强辐射等,气候的变化以阳气旺盛为主要趋势,天人相应,人体亦处于阳气躁动的状态。其次,由于社会的激烈竞争,人们往往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阳气亢奋,不能闭藏,郁热火热证日益增多。

1.3外感邪气,郁而生热

感受热邪、温邪,或湿热邪气,常常随体内阳气的偏盛而化热,这与金元医家刘完素所强调的“六气皆从火化”是完全一致的。同时,外感邪气的变化又与人的体质因素互为影响,“阴虚者阳必凑之”,临床常见阴虚者感受热邪,更易化热。

1.4内伤因素

1.4.1饮食所伤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如食积日久,可郁而化热,可聚湿成痰;能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痰壅滞于中,久而化热,痰热兼挟为患。嗜食肥甘厚腻,多食肥甘,易于化热生湿,郁阻气血;亦可损伤脾胃,运化失职,促进痰热生成。嗜辛辣、咸味,食辛温燥热,可助阳生热,使人体内热亢盛。过食咸可直接伤血损脉,《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嗜烟,“烟为辛热之魁”(《顾松园医镜》),烟性燥热,助热鸱张,且烟为浊物,现代医家有言烟毒以代之。嗜酒,“酒为湿热之最”,恣饮无度,必助阳热、酿痰涎。

1.4.2情志失调突然、强烈或长久持续的情志刺激,如压抑、郁怒、思虑等使人体气机郁滞,久而化火。另外,刘河间提出“五志所伤,皆热也”的观点,朱丹溪指出“五志之动,各有火起”,《古今医统大全·眩晕》有言:“七情郁而生痰动火。”说明各种情志变化在一定条件下皆可化热生火。情志之火与饮食之热、湿、痰相合为病,临床最为常见。

1.4.3劳逸无度劳神过度:操劳过度、脑力劳动过多,神动多而静少,致心阴暗耗,心火上炎,火热内起。过度安逸:过度闲散安逸,亦致气血不畅,痰热内生。如周学海所云:“富厚之人,安居厚奉”则“痰涎胶固,气机凝滞”。总之,劳神则阳气浮动,易于化热化火;甚至伤阴,则火热易炽而难退。

2火热致本病的机理分析

2.1火热的危害

易于壅滞气分,扰乱神明。火热扰于气分,导致气机郁滞不通或气机逆乱,上犯清窍,扰乱神明。灼津成痰,火热煎熬津液,津液为之凝聚,聚而为痰,痰火相兼为患。烁血为瘀,热邪煎熬熏灼,致血滞为瘀,所谓“血得热则煎熬成块”(王清任);伤津耗液,阴伤血滞亦可为瘀。伤阴耗气,火热盛必致元气亏虚。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最易煎熬阴津,耗伤阴液。气机壅滞、神明被扰、痰浊瘀血结滞、气虚、阴虚,包括了中风发病的常见病理因素。也就使得CAS成为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

2.2病机分析

火热常以气血为载体,上下内外无所不及,而气血的运行以经络血脉为其通路,故血脉不仅是其生理通道,同时也易为火热灼伤,为痰瘀搏结,成为受邪部位。随火热形成的痰瘀互相结滞,着于血脉,加之气虚运血无力,津聚血滞愈甚,损伤脉道,日久胶结难解,凝之弥坚,致脉道僵直、硬化,痰、瘀有形邪气如果在局部相凝为块,即为斑块形成。《丹溪心法》有言:“痰挟血瘀,遂成窠巢。”

本病的主要病机是火热炽盛、痰瘀并存。脉道为其受邪部位,痰瘀凝滞于脉道、结滞成块为其病理产物。火热促生痰瘀,痰瘀蕴生火热;火热为生痰成瘀之渊源,痰瘀为火热之窠臼。久则耗气伤阴,病机日趋复杂。

(本文发表在山东中医杂志,年3月,第26卷,第期,-。由“麗東書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gworkshop.com/jblx/1326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