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南山有棵弯弯木,葛藟藤儿来牵附。快快乐乐的君子呀,给他福禄来安抚。
南山有棵弯弯木,葛藟藤儿来掩护。快快乐乐的君子呀,给他福禄来协助。
南山有棵弯弯木,葛藟藤儿来庇护。快快乐乐的君子呀,成就他的大福禄。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两个主角:樛木和葛藟。
樛木,是向下弯曲的树。葛藟,是攀附在树上的藤。
周代设有采诗官,他们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百姓传唱的歌谣,编撰整理成《国风》。这些民间歌谣唱的就是民间的生活,借此让王室了解民间烟火。
我们看《樛木》这首诗,就是南方司空见惯的藤树相连景象。
藤蔓的生长过程,先是累之,就是连带累及树木,这时候藤的心情是小心翼翼的,毕竟要攀附在树上,如同新娘从此要寄人篱下之感,仿佛是别人的累赘。这时的君子以福禄绥之,绥,本意是上车时的拉绳,引申为安抚。君子以福禄安抚她的忐忑不安。
藤蔓继续生长,逐渐荒之,荒,本意是田地长满草,引申为遮掩、覆盖。藤蔓一圈圈环绕,覆盖了树干,逐渐站住脚跟,获得自信,这时君子将之,将,扶持、扶助。君子继续给她福禄,帮助她立足站稳。
藤蔓得到扶植,最终萦之,萦,回旋缠绕。藤蔓萦绕在大树上,与大树形成一体,相互依存,共生共长。这时的君子继续给她福禄,让她有所成就。因为已经是一家人了,君子成就了别人也是成就了自己。
君子也在这种帮助、扶植、成人之美中享受到快乐。
这首赞美诗,初读起来,我立刻就想到了电影《刘三姐》中“世上哪有树缠藤”的唱段。树和藤,就像夫和妻,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树给了藤生长的支柱,而藤则给了树温暖和陪伴。因此,樛木也被认为是祝福新婚夫妻和谐幸福的赞歌。
然而仅止于此,应该并不是孔子收录《樛木》的本意。孔子更在意的,是通过赞美樛木弯下腰来,牵手攀爬的藤蔓,让藤蔓攀附其上,萦绕其木,达成和谐共生的美景。颂扬君子能够躬身笃行,常怀为民之心。将福禄散播给臣下,最终成人之美,才是孔子认为的大同社会。
一般的树都是挺拔向上的,南山这棵树为什么向下弯曲呢?因为有柔弱的藤蔓在它的树下攀爬。所以大树要弯下身子去迎接向上的藤蔓。就像快乐的君子,不只是自己快乐,还要懂得弯下腰来看一看百姓的疾苦,将福禄分享下去,安抚臣下。
大树弯下枝条,方便藤儿向上攀爬。很快,藤儿蔓延遮盖了大树,但是大树并没有因此嫌弃,因为蔓延的藤蔓就像是给大树披上了一层防护服。就像快乐的君子,他以福禄帮助臣民,也得到了臣民的拥护。
这棵弯下腰的大树,被藤儿层层萦绕,似乎已经分不清藤和树了,藤儿离不开树,树也离不开藤。就像快乐的君子呀,他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泽披天下,成人之美才是君子最好的福禄。
这样藤树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在西周时候,也许是君子的美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地方势力的增强,到了孔子收录这首赞歌的春秋末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仿佛被藤蔓侵占缠绕的大树,奄奄一息。
孔子收录这首诗,一方面是赞美君子,也许更重要的,是想提醒周王室注意诸侯的强大。孔子也许没想到,这首诗终于成了诗经的谶语,最终藤树两亡,大周八百年,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周王室风雨飘摇四分五裂的天下最终被强秦所代。
#百家帮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