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之所以成为老人的一个坎儿,主要是由于很多老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性疾病。冬季气温较低,特别是遇到大风降温天气,寒冷会刺激人体血管收缩,从而促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同时也增加了脑溢血和心肌梗死发作的机会。
此外,冬季因排汗减少,饮水量减少,再加上老年人口渴的感觉较差,水分摄取不足,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或病情恶化。
冬天注意生活细节,有时一个动作,心脑血管可能瞬间崩溃!
一、晾衣
门诊上经常有患者在晾衣服时感到头晕而摔倒,有的老人摔倒后甚至会言语不清,嘴角歪斜。建议患者最好请家人帮忙晾衣服,或是使用立式晾衣架、在家中安装可升降的晾衣杆等以便患者安全操作。
二、吃饭
对于吃饭过快导致的心慌等症状,可以停止进食,坐下休息,观察症状变化,通常过一会儿能逐渐好转。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医院诊治。
三、扭头
心脑血管病患者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硬化,猛然回头扭动颈部,会使颈动脉血液产生涡流,造成大脑供血不足或颈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堵塞脑血管造成急性脑中风。一切都要慢慢来。
四、大便
心脑血管病患者一定不要跟排便“较劲”,排不出来不要勉强。在上厕所之前,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老年人,应该带上硝酸甘油,以备不时之需。上厕所时不要插门,一旦出现问题家属可及时发现。清早起床后,一杯温热的开水或牛奶,都可以刺激肠蠕动,帮助排便。
五、洗澡
水温最好设定在38℃~42℃之间(42℃以上是危险的),避免突然进入浴池或浸泡太久;脱衣服的地方或浴室内温度先提高,避免温度变化;从浴池中起身时,动作放慢;洗澡前后,要补充水分。家人洗澡时,适当与之对话,预防发生事件时还不知情延误急救。
六、起夜
夜间起床动作一定要缓慢,起来后先开灯,在床边坐一会儿,然后再下地活动,走路时可扶着床沿和墙壁。排尿时如感觉到头晕、眼花、心慌、腿软等,应立即抓住身边物体防止摔倒,然后缓缓蹲下并呼叫求助。
七、起床
经过一晚上的人体处于静止状态,血液粘稠度增高,血管阻塞发生几率大,也有可能会加剧供血不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冬季睡眠醒来时必须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待“醒透”后再起床,避免心绞痛、中风等发作。
八、开窗
建议可以在起床前就将空调温度开到26℃左右,等房间暖和后,再起床。或者是先裹着被子或披着衣服在床上坐一会儿,待适应了室内温度后再起床。起床后,待身体活动开了,再开窗换气。
九、洗脸
早晨刚起床后,一定要使用温水。老人起床后,可以用热水洗个脸,把双手也放在热水里泡一下。这样做还可以进一步加快血液的循环。洗或晾晒衣物时都要避免直接接触冰凉的衣物,记得带上橡胶手套。
家有老人,就要多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