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不耐受,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认识的过敏,也不等同于过敏。但是,有时候,非常有临床借鉴意义,跟随教授学习以后,结合近5年的临床观察以及家长的反馈,我发现合理的忌口非常有意义,这种几乎无伤害的治疗,让我的不少患儿减少了过度治疗,海燕心苑里上百位患儿家长就是我的见证人。但是如果盲目忌口,会导致孩子营养不良,请一定要先了解过敏的原因,结合疾病,再决定合理的忌口方案,切勿走入误区。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过敏,逐年上升,上周末,我参加了一次过敏论坛会议,和全国的过敏专业医生一起听了国外和国内大牌教授的讲座,对过敏的很多知识有了新的认识。目前的研究表明,很多过敏机理,我们还不认识,有些孩子,明明吃某些食物,出现了一些反应,可是检查呈现阴性,而有些孩子,没有啥反应,化验阳性,被过度放大了过敏。
说到食物不耐受,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有不对的地方,探讨。
有些孩子,可能不是对某种食物过敏,而是与过敏同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机理并不相同的“食物不耐受”。对于食物不耐受发生原理一部分专家认为:“食物不耐受”是人的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
而更多的专家认为食物不耐受是因为体内缺乏消化一些食物相应的酶而无法被人体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其他分子形式进入肠道,在那里被人体作为外来物质识别,从而导致免疫反应的发生,产生食物特异性的IgG抗体。
尽管对食物不耐受产生的机理认识是不一致的,很有很多我们还不清楚的地方,但是目前,大家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食物不耐受属于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很多人在进食牛奶或奶制品后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如腹泻、腹痛等,便是乳糖的不耐受引发的病症反映。食物不耐受还会导致皮炎和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的患者可以出现与过敏相同的一些症状,在临床上难以区分。
有报道说:营养学家曾对个怀疑有食物不耐受的人调查发现:其中44%的人出现慢性腹泻、腹痛、溃疡、消化不良;16%的人皮肤出现皮疹、红斑、皮肤搔痒;12%的人有偏头痛,失眠;10%的人患哮喘;7%的人出现肌肉骨骼症状关节痛。英国过敏协会也统计得出:人群中有高达45%的人对某些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耐受,婴儿与儿童的发生率比成人还要高。因此有理由相信在诊断为对某种食物过敏的儿童中可能是食物不耐受。因此,通过检测这种特异性IgG抗体,可以判断人体是否食物不耐受,找出疾病的真正原因。
大家一定要知道,食物过敏与免疫球蛋白E相关,这是我们医学上传统意义上认可的,研究相对比较清楚的过敏。而我们说的食物不耐受与免疫球蛋白G相关在争论中,探索中,值得探索和借鉴以及思考。如今我的医院许鹏飞教授利用该方法指导孤独症患儿,已经颇有成效,目前还在临床研究阶段,期待有更多的实验室数据,让更多的人认识食物不耐受,而不是盲目的排斥。
IGE介导的过敏,发病来得快,症状明显,属于急性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引起人们的 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切勿把过敏和食物不耐受等同起来。在我的眼里,可以这样理解不耐受,它是预防医学,它是养生之道,了解它,让我们合理饮食,吃吃更健康,辅助我们孩子疾病的康复,定期复查,不需要盲目长期忌口。
如何检测我有哪些食物不耐受?
IBL食物不耐受检测是目前国际上最安全的检测方式,它运用ELISA方法检测食物特异性的IgG抗体水平,以找出不耐受的食物,只需抽取0.5毫升血液,检测前可正常饮食,无需特殊要求,5个工作日后即可出结果。其检测范围包括:牛肉、牛奶、鸡肉、猪肉、大米、玉米、虾、螃蟹、大豆、鸡蛋、西红柿、蘑菇、小麦等90种中国人常吃的食物。
过敏小贴士:
饮食是引起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例如喂牛奶的小孩出现过敏症的机会是喂母奶的四倍。有一些父母在婴儿早期食品中,除一开始就用牛奶喂食外,又添加鸡蛋、虾等动物性蛋白质。由于婴幼儿胃肠功能不够健全,因而未能完全地消化动物性蛋白,而不完全消化的动物性蛋白,会使有过敏体质的婴儿增加过敏的几率。
过敏有遗传性,通常父亲有过敏体质的,其小孩百分之三十会有过敏,若父母亲均过敏,则小孩百分之七十会过敏。
咳嗽不愈的过敏小孩,常因吃冰冷的食品或饮料而使症状加剧。因此因过敏而气喘的小孩应禁忌冰冷的食品或饮料。家中有过敏体质的孩子,必需正确进行饮食指导及必要的治疗。